新华网广州12月18日体育专电(记者吴涛)广州亚残运会的赛场上,参赛运动员们挥洒激情、追逐梦想。有人攻坚克难后捧金摘银,有人来回征战却无缘桂冠,不过他们说,无论胜负,是亲人和爱人的鼓励与支持,陪他们走过了岁月的艰难,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比奖牌更珍贵的,是生命中那些温暖自己的人。
“轮网一姐”的幸福:有你陪在我身边
“因为你太爱网球,我只有爱网球,才能跟你在一起,”董福利说,这是丈夫陈勇对她说的一句话。
在广州亚残运会上,中国轮椅网球队队员董福利有“轮网一姐”之称,而陈勇是教练组成员。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更深的关系:夫妻。
董福利说,她和陈勇在2002年认识,2003年结婚。陈勇此前是足球运动员,网球只是业余爱好。为了能与董福利走到一起,陈勇开始潜心研究国内外的网球录像和其他有关资料。现在陈勇已是河北轮椅网球队的教练。在陈勇“量身定做”的训练下,董福利球风开始从力量型向技巧型发展。
2002年,虽然在国内已是“轮网一姐”,但在国际上,董福利却还不是顶级球员。那时,董福利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级的高手,并希望依靠自己打球赢积分拿到世界排名。
董福利说:“那时候知道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残奥会轮椅网球只有世界排名前24的选手有资格报名参加。我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获得世界排名,拿到残奥会资格。”
打奥运会积分的日子,是董福利从事轮椅网球运动以来最艰难的日子。她告诉记者,从没有排名到几十名,再到最后超越其他选手排到第11名。现在想来好像很简单,但那时候一分一分地攒,总让她觉得前程好遥远,好艰辛,而每一个积分也都有丈夫的汗水。
2006年,董福利一个人去荷兰打比赛。董福利说:“平时我出去打比赛,他总会打电话给我讲笑话。生日当天,是他打电话告诉我,我才记起来的。当时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接到电话后心里特别激动。”
虽然酷爱网球,他们的生活里也并不只有网球。“平时我们也会带着女儿出去逛街,买菜,一起做饭,也会去游泳,跟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平凡幸福,”董福利说。
“三冠王”张惠民:父亲佑我夺冠
来自中华台北队的张惠民是2006年最后一届远南运动会保龄球的“三冠王”。他说:“是父亲的支持和庇佑,我才能一路走到今天。”
2006年,张惠民代表中华台北队参加最后一届远南运动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代表团刚到达马来西亚,便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当时我特别想回去,但如果回去了,整个球队所有的安排都乱了。而且已经到比赛地了,再回去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回去的,”张惠民说。
最终,张惠民忍住悲伤打完了比赛。
在那一届运动会上,张惠民获得了单打、双打和团体赛三个冠军。“也许是父亲的去世激发了我的潜能,也或者是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那一次我打得很顺利,表现也很稳定,”张惠民说。比赛完后,张惠民第一时间赶回了家。回忆当年的情景,张惠民说:“当时,家里人都支持我打完比赛再回去。”
1962年出生的张惠民,曾经是一名船员。1980年,在一次行船过程中,张惠民的左手臂不幸被缆绳伤到,运动神经受损,至今无法恢复。受伤后的一段时间里,张惠民难以走出阴影。他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父亲和家人时时的支持和鼓励,才让他从足不出户开始慢慢开放自己。
1992年,张惠民开始学打保龄球。“没想到一只手也能玩,而且还打得不错,这激起了我的兴趣,让我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张惠民说。
在广州亚残运会上,张惠民仅拿到一枚双人赛铜牌,但他并不觉得遗憾和失望。“最后一届远南运动会我参加了,第一届亚残运会我也参加了。而且也拿了奖牌,已经足够了。”张惠民说。
“网坛雌雄剑”:赛场上的结婚纪念日
18日,也就是广州亚残运会轮椅网球结束的当天,是郭永贵夫妇的结婚6周年纪念日。
“我准备带她去吃自助餐,吃胖了,我们就打十几个小时的网球来帮她减肥,”郭永贵笑着说。
中国香港队的这对网坛“雌雄剑”原来是师兄妹,轮椅网球让他们结缘并成为相濡以沫的夫妻。因患了小儿麻痹症而双腿不方便的郭永贵很早便参加了轮椅网球的训练班,苏芷恩2001年才参加训练班。
“开始时是先入班的师兄帮帮师妹,教她推轮椅打球之类的。慢慢地就有了感觉,”郭永贵说。2004年,两人走进婚姻的殿堂。
苏芷恩在场上打球时,丈夫郭永贵会坐着轮椅静静地在旁边观看。“她打比赛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看着,当她打得不好时,我会用粤语提醒一下,悄悄给她‘放放水’,”郭永贵笑着说。
广州亚残运会上,郭永贵夫妻都没有拿到奖牌。“能够两个人一起参加比赛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纪念,输赢其实没太大关系,”郭永贵夫妻俩异口同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