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残疾孩子,生活确实很难,很难。幸运的是,我们和孩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但是还有很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没有勇气走出家门。在这里,妈妈们呼吁社会,应以更包容的心胸接纳残疾孩子。”昨日上午,广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最感人的妈妈合唱团中的6位妈妈向记者吐露心声。
●妈妈想放弃了●孩子说:你平常都鼓励我坚持,你为什么自己却放弃呢?
妈妈卢莹的孩子患有自闭症,今年已经10岁了,在普通小学读书。“托孩子的福,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才能登上亚残运会开幕式的舞台。这么多天过去,我依然热血沸腾。现在,我逢人都要‘秀’一下,‘你看,这是我’,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卢莹笑着说。
妈妈张敏说,收到亚残组委会的邀请后,她跟智力残疾的儿子商量自己去不去。儿子说:“你放心吧。你先帮我把一个星期的饭做好,我每天用微波炉热一热就行了。”后来因为太累了,张敏想放弃,谁知道儿子却说:“你平常都鼓励我坚持,你为什么自己却放弃呢?你给运动员送丝巾,我就叫你‘丝巾妈妈’了。”张敏当即被儿子感动了,继续留在合唱团辛苦地练习。以前,她曾和儿子共同努力,帮助儿子读完了大专。
妈妈赵艳是一位警察,她的孩子是听障人士。在亚残运会期间,她不仅坚持参加排练,而且还担负着亚残运会安保工作。她认为,能参加演出是自己莫大的荣幸。
“开幕式上,我看到运动员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就像看到我们孩子的未来,他们都需要伟大的母爱。”向运动员献花的妈妈沈霞说,“我想表现我们残疾孩子妈妈的风采,让全社会看到我们这些妈妈不是为了照顾孩子的憔悴形象,而是一个能够温暖孩子的阳光妈妈。”
●孩子迈出步伐了●妈妈说:我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有希望,办法总比困难多!
妈妈麦红红说:“我为我的孩子而骄傲,我为自己的表现而骄傲。”她参加了开幕式表演,儿子小文康是亚残运会的火炬手。
14岁的初一学生小文康是多重障碍人士。他8岁开始学钢琴,9岁读小学,去年出版了澳大利亚归来后的个人游记。麦红红说:“一路走来,不管是给孩子求医还是求学,都有很多好心人帮助过我们,真的很感谢他们。我不愿意总停留在我的故事里面,经过努力,我和孩子的路越走越宽。我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有希望,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参加妈妈合唱团,就是为了能引发社会对残疾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卢莹也说:“在家里,家长和残疾孩子相处很融洽,但是孩子一旦到社会,就无法融洽了。我最想要的是让社会接受孩子,让孩子享受世界,但这也是最难的。”
广州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是妈妈合唱团的组织者。这是一家民间机构。在合唱团招募过程中,也发现很多残疾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还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该机构总干事冯新女士介绍说,亚残组委会一开始让她招募400名合唱团成员,她便邀请全国38个公立和民办机构协助招募,一开始预想报名人数会大大超过名额,可是实际报名的人数是370人,最后只有316位妈妈参加了演出。在招募的时候,有很多妈妈说,自己不能来参加,因为自己没有把孩子残疾的情况告诉工作单位的人;一旦要来,就要向单位请假,大家就会知道了。冯新说:“很多妈妈仍然没办法面对社会公众的压力。”
妈妈刘亚辉的女儿是一位唐氏综合症人士。刘亚辉休完产假没几天,从医生那里得知丈夫一直隐瞒她有关女儿的实情。“回想起那段时间,我自哀自怜,因为孩子,我和之前的好多朋友不再联系;因为自卑,我不愿再带孩子出去外面。而面对孩子时,又循环着那些负面的情绪。后来我在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与自尊,在专家的讲座中,我知道了该怎样面对孩子和教育孩子。”
“我们希望全社会也要关注残疾孩子的妈妈,她们顶着非常大的压力,非常不容易。”冯新说,“很多参加合唱的妈妈建议我,在亚残运会闭幕之后,仍然把合唱团坚持办下去,以一个组织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交流平台,让妈妈们在这里能够聚一聚,同时请社工来为她们做专业的辅导,让她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南方日报记者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