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了金牌多了故事 淡化金牌亚残运让体育精神更闪耀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2月17日10:00  南方日报

  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进程过半,人们记住了失去双手却喜欢刺绣的茂名姑娘阮建平,记住了有着美满家庭的自行车选手梁贵华,记住了残疾人选手一个人奔跑的身影,也记住了大爱无私的呐喊和加油声!对于这些,有网友感慨:没有了金牌指标压力的亚残运会,离体育精神的本质更接近一些!

  [媒体关注]少了金牌多了故事

  翻开广州各大报纸的亚残运会报道,人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此前亚运会比赛期间频繁见诸报端的夺金运动员、夺金看点、战果分析等内容消失或弱化了,就连最常见的“金牌榜”也放在了不起眼的位置,有媒体甚至干脆取消了“金牌榜”。现在,金牌显然不是亚残运会的主题。

  “中国体育代表团没有金牌数目标”,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副团长赵素京明确表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不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故事。人们或许不知道,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和一名健全的妻子是如何产生爱情的火花,走上婚姻的殿堂,又如何相亲相爱的,那么看看“完美丈夫”广东中山自行车选手梁贵华的故事吧!“看到我在场边为他加油,他就骑得更快了!”妻子周桐羽对团团围住她的记者自豪地说。

  亚残运会赛场类似的故事实在太多。记者同行聊天时说:“亚残运会难采访,因为关注度低;也好采访,因为每个运动员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市民观赛]

  带上孩子接受教育

  “以前真不知道看五人制足球还需要保持安静。”市民刘先生是足球迷,平时习惯了大声喊加油,但细心的他去看比赛之前先研究了残疾人比赛“观赛指南”。

  这次亚残运会,他特意带着上小学的孩子一同去看比赛。“残疾人比赛不一定好看,但很感人。”刘先生告诉记者,去看比赛主要是为了感受残疾人的拼搏精神,“从精神的角度上讲,他们个个都是马拉多纳!”连日来记者发现,像刘先生这样带着孩子去看比赛的不在少数,亚残运会赛场竟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场所。

  金牌不重要,有时候连国籍也不一定要斤斤计较。记者在赛艇比赛中看到特别的一幕:中国队一马当先,冲向终点,此时“中国加油”的喊声此起彼伏;香港队紧随其后,观众中接着喊起“好嘢!好嘢!”的粤语口号;而最后一名的日本队冲刺时,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刚八代”(日语“加油”)的声音又响彻全场。

  [选手坚毅]

  没有锦标照样拼搏

  没有竞技明星,亚残运会赛场上却有着最纯正的体育精神。

  亚残运会上有一项特殊的比赛:表演赛。根据比赛规定,每个项目如果参赛队没有达到3个或以上,就不设奖牌。这样就产生了一批特殊的运动员———他们奋力奔跑,奋力投掷,却不是为了任何的奖牌。黎巴嫩运动员马娜尔·希米是一名侏儒运动员,也是女子铁饼F40级别的唯一一名运动员。完成投掷后,志愿者纷纷找她合影,宛如明星一般。

  在亚残运会赛场上,人们还常常能够见到这样的场面:由于实力太弱或者身体原因,当其他运动员已经纷纷冲过终点的时候,最后一名运动员仍在一个人奋战。对他们而言,到达终点不意味着荣誉,但却代表着尊严。

  这些感人的场面也成为网友竞相转载的话题。网友“素扇青衫”感慨地说:“健全人运动会负责金牌,残疾人运动会负责精神!”

  南方日报记者张胜波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0广州亚残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