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7年沉寂换大赛三连冠辉煌 中国诠释体操智慧之美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0月25日01:39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中国智慧又一次让全场观众傻眼了,当张成龙以16.166分力压东道主选手宗德兰的16.033分时,他由此成为男子单杠的世锦赛新科状元。和前两年的邹凯一样,张成龙以充满东方智慧的“连接”战胜了一群欧美“飞人”。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单杠一直是中国男子体操的短腿。1991年至2008年,体操国手在长达17年的时间无缘三大赛金牌。

  其实,中国单杠曾经辉煌一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国体操界涌现出邹利敏、童非这两位单杠高手,前者的招牌动作是单臂大回环,后者在世界杯、世锦赛均有夺金纪录,如果不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0.025分惜败于预赛和决赛均得满分的日本选手(当时预赛分数带入决赛),童非将成为继李宁之后又一位单项“大满贯”得主。

  1989年世锦赛,沉寂一年的中国男子体操再度崛起,吹响号角的两名选手中有一位是单杠好手,他名叫李春阳,那届世锦赛他和李敬分获单杠、双杠金牌。1991年,李春阳蝉联世锦赛单杠冠军。

  令人遗憾的是,此后漫长的17年时间,体操国手屡屡在单杠面前受阻,单项比赛屡屡名列孙山,世界三大赛仅获1银2铜,团体赛经常扮演拖后腿的角色。

  这一状况直到2008年奥运会得到根本改观。

  单项决赛,邹凯用一套并不太引人注目的动作,击败了来自欧洲和美国、日本的一拨“飞人”,邹凯的胜利让几乎全场观众傻眼了。邹凯的全套动作飞行动作有限,甚至没有飞行接飞行这类抢尽眼球的动作,但邹凯的全套动作难度价值在8名决赛选手却是最高的。中国体操队有一拨善于专研的教练团队,两三年前他们学习了日本选手单杠经验,在此基础上将采用了几年的通过连接获取难度加分的思路发挥到极致,这一改良不仅使单杠这条短腿神奇般地康复,甚至成为中国男队新的夺金点。

  2008年奥运会、2009年世锦赛,邹凯均以空翻和转体的连接优势取得了难度分的领先地位,再加上他近乎完善的临场发挥,最终如愿以偿地夺得冠军。

  鹿特丹世锦赛,决策层考虑到此次参赛重点是确保团体冠军,同时为伦敦奥运会练兵,因此没有选上比较偏科的邹凯,单杠项目派上了去年十一运表现上佳的山东小将张成龙。张成龙是中国体操男队的高佬,身材修长的他面对裁判时,在视觉方面要比邹凯讨巧得多,同时他的“连接”加分丝毫不逊色于邹凯。

  团体赛资格赛,张成龙并没有使用全部绝招,但7.3的难度分和稳定的发挥,仍然使他的得分处于领先地位。单杠决赛,荷兰名将宗德兰德将难度分从6.8一下子提到7.3,意在与张成龙力拼。善于临场发挥的宗德兰德将这套动作近乎完美,如愿地得到16.033分这一高分,这个分数已经超过了张成龙预赛成绩。后面出场的汉布钦、博伊都未能超越宗德兰德。宗德兰德的障碍只剩下张成龙。关键时刻,张成龙表现出与他年龄不成正比的稳定,给予他信心当然是充满中国智慧的“连接”。和宗德兰德一样,张成龙同样在预赛时留了一招,决赛时他又加了一个难度“连接”,这一招使他的全套难度分提升到不可思议的7.5。

  张成龙的这套动作,在外行人的眼中,似乎没有令人难忘的兴奋点,却抓住了裁判的心,16.166,张龙成终于以0.133的微弱优势夺走这枚金牌。这枚金牌的获得,使中国体操国手在短短三年内连夺一届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锦标。

  对中国体操界而言,单杠的崛起,使国家队在世界赛场增添了一个新夺金点;对世界体操界而言,中国单杠的崛起,促进了这项运动的发展,单杠赛场已不再是飞行动作接飞行动作的比拼,还有难度连接的细节之美,这,也是中国体操对世界体操运动的又一个贡献!(王全立)

  

相关专题:2010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专题 

更多关于 体操 张成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