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988年,新华社年轻体育记者高殿民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次到阿肯色州采风。密西西比河畔,他住进了一户村民家中。屋前是一望无际的棉花地,屋后,他惊奇地发现一个简易篮球场,孩子们用灌篮打发闲暇时光,乐此不疲。
如今的高殿民,连续报道七届奥运会,曾任新华社体育部主任10多年。虽然见识了太多的明星和纪录,可20多年前孩子们打球的一幕却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以至于当记者就“体育强国”话题采访他时,这个“古老”的小故事脱口而出。
“美国的老百姓会利用一切机会,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这一侧面就可以充分说明,美国称得上体育强国。”高殿民说,“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可喜的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提出后,从中央到地方,体育工作抓到了点子上,群众体育成为体育工作重中之重。通过扎实工作,相信多年后,全民健身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群众体育备受重视,也引领着体育新闻的格局有所变化。特别是近两年来,高殿民直观地感受到,体育新闻中有关全民健身的题材越来越多,报道面越来越宽。特别是群众自主创造、自发参与的体育活动,像一些民俗体育等,虽然很“草根”,但却被广为传播。从新华社来看,这样的稿件越来越多,基本上能占到全部体育新闻的三四成。“我们要尽到媒体的责任,更全面地报道体育运动,吸引、鼓动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除了位于金字塔尖的体育明星外,那些为体育默默付出的人同样也走到舞台中央。在今年年初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上,高殿民对“年度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印象最深。获奖者是内蒙古的基层教练杜祥云,85岁的他打井浇冰场、亲手做冰鞋、缝制训练服,甘当中国体育的基石,虽然普通,但却不凡。在高殿民看来,这样的人物日渐成为体育新闻的主角,“未名”之奖极具分量。
体育新闻的变化在首届青奥会上更为明显,从过去紧盯金牌,到如今侧重报道体育的多元功能,这一变化让体育新闻更像是社会新闻。“青奥会的创办就是让人们回归到体育运动本质,通过娱乐健身的方式,增进友谊,建立一种和谐。”高殿民说,体育新闻自然要把这些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简单的比分、胜负、冠军等。此外,读者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他们需要感受体育最原始的魅力。
在本次采访中,高殿民一直提及“责任”二字。他认为,建设体育强国不是体育部门单方面的事情,体育新闻人亦要承担起重任,向老百姓展示更为真实、全面的体育世界,鼓动老百姓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相信,如果大家都能积极、自觉地动起来,实现体育强国之梦,一定指日可待。(本报记者 窦雨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