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重伤休赛半年,陈金拉伤无奈退赛,正在常州激战的中国羽毛球大师赛频频传来坏消息。距离赛季结束尚有几个月时间,国羽缘何已经饱受伤病侵袭?罪魁祸首,还是过于密集的赛程安排。
在国际羽联的日历表上,从1月到12月,几乎每一页都被密密麻麻的超级赛、大奖赛、世锦赛以及隔年举行的苏迪曼杯和汤尤杯等填满。为了保证在世锦赛、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获得参赛名额,各国高水平选手不得不疲于奔波,以获取足够的积分和相对较好的世界排名。
据国羽总教头李永波介绍,一名运动员若想取得理想的世界排名,每年必须保证参加10站至15站的比赛。全年马不停蹄地征战,让球员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身体疲劳无法及时释放,系统训练也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不仅很容易造成伤病,严重者甚至影响运动寿命。
在陈金因伤退出大师赛之后,李永波就颇为无奈地感慨:“世锦赛刚结束又比大师赛,陈金在世锦赛上拼得太辛苦,现在新伤带出老伤。虽然他自己还想坚持,我们还是决定让他休息,后面的日本公开赛也不去了。”因为赛程安排过于密集的问题,李永波已不止一次炮轰国际羽联“根本就不懂得羽毛球”。被迫选择性地放弃一些比赛,也实属国羽无奈之举。
面对来自各国选手的抱怨,作为“魔鬼赛程”的制定者,国际羽联并非无动于衷。早在去年9月,国际羽联就曾考虑效仿网球四大满贯的做法,将少量赛事的积分和奖金大幅提高。这样以来,高水平选手可以在缩减参赛站数的同时,仍然有机会获得理想的积分和世界排名。只是,由于涉及到包括各国羽协及赞助商的利益,这次酝酿中的改革能否在短期内实现,依旧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未能等来国际羽联的“减负”政策,时隔8年后重启的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无形中又为中国选手加重了负担。今年羽超联赛安排在5月至7月间举行,前有汤尤杯,后有世锦赛,两线作战的国家队选手,几乎人人叫苦不迭。
为了回报省市的培养之恩,选手不得不在联赛中卖命演出。为了捍卫国家荣誉和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们又不得不在世界大赛中拼尽全力。正是这种“脚踩两只船”的现实,让国家队一线选手身心俱疲。如何在联赛和国家队赛事之间寻找平衡,依旧是国羽和联赛组织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国羽恐将“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本报记者谷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