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伯内特:上海大师赛让我收获自信 让我们好梦常在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15:26  新民晚报

 

胜者为王,伯内特(右)看卡特的眼神诠释了这一定律周国强

 

 

卡特夺冠后喜不自禁  周国强

 

  每一年的这一季,马蹄得得。斯诺克上海大师赛,黑马已成一景。从2007年首届赛事以来,上海或许将是某些人职业生涯的制高点。

  伯内特是眼前最鲜活的注释。与当今球坛的顶尖人物希金斯、奥沙利文一样,伯内特也出生于1975年,但当“75双杰”早已声名远播的时候,伯内特却还只能以资格赛选手的身份赶场忙。进入正赛,似乎是他全部的心愿。职业生涯18年来,他还从未打入过任何一项排名赛的决赛。

  从田鹏飞,到希金森,再至马克·戴维斯,伯内特在上海挫败了一个又一个敌手,“我想过这一天的到来。35岁,仍有梦想,还不坏。”离冠军那么近,伯内特的情绪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人对我有期待,每次出局我也能平静接受。但现在有些不同了,我的家人都打电话来鼓励我,朋友们发来的短消息告诉我他们的关注。”站上决赛场,演绎最后的疯狂,“我希望自己能放松一些,但又保持一点点迫切感。这是我的大日子。”最终伯内特未能完美收杆,收获亚军留有遗憾。“但上海让我收获了不同以往的自信。”

  黑马的存在感,切切实实地成为赛事的一个亮点。2007年,名不见经传的戴尔10年后第二次捧起排名赛冠军;2008年,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里基·沃顿一路杀入决赛,并在决赛中击败“火箭”奥沙利文夺冠;2009年,中国小将梁文博击退各路对手,虽然最终只获得亚军,但已经取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的最佳战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爆冷成为上海大师赛的习惯性症状?

  上海大师赛是每个赛季的第一项排名赛,选手们的状态并不稳定。从假期的松弛到紧张的比赛状态,这其中需要几项赛事的时间来过渡。而舟车劳顿的辛苦,以及时间差的折腾,则让高手有失水准,拉近了与“弱势群体”间的差距。排名的差距,可以借鉴,却不再是决定因素。伯内特代表二线选手发言:“上海,让我们好梦常在。”

  本报记者华心怡实习生蒋小拂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