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该院网站上将超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名单公布,并称校方将对这些学生进行退学处理。这份名单共有307人,其中前奥运冠军高崚、杨威也在名单之中。
据了解,高崚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是体育经济和体育事业管理。杨威比高崚晚入学一年,同样
在行政管理系学习。
据记者了解,高崚、杨威曾先后4次出现在“未注册研究生名单”中。而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8年,超过年限的学生将被退学。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李震彪日前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这不是(华中科技大学)近年出台的规定,已经好多年了。
李震彪表示,有的学生找不着了,一两年不来学校,可能有各种原因。甚至个别人出国了,没办退学手续。“2010年包含了往年没有清掉的人,有人读了8年,有的可能都9年、10年。把名单挂到网上,让更多的同学容易看到,互相能够转告。”李震彪说。
追访
杨威或北体大读研
昨日上午,北京体育大学迎来新生报到。在研究生院新生报到点,不少人正在议论奥运冠军杨威要来北京体育大学报到读研。杨威此前就读该校1999级本科。而杨威本人日前也对媒体透露,今年将去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究生。
在研究生公寓报到点,工作老师证实杨威是研究生院今年的新生,但表示“还没来报到呢”。有研究生表示,研究生院有冠军班,里面的学生多是世界大赛的冠军,他们不一定会准时报到。上午11点,记者就此向北京体育大学求证。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和研究生院核实是否录取杨威及其此前被他校拟清退等情况,“核实清楚,我们会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 法晚
链接
11名08奥运冠军在京读大学
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共获得51枚金牌,获得冠军的共有62名选手。
据统计,62名冠军中,至少三成以上是大学本科学历,有的还是硕士研究生。目前,11名冠军正在北京念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奥运冠军张怡宁、刘春红、李小鹏、黄旭等运动员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
据北京体育大学介绍,该校研究生冠军班学生及研究生校友共67人入选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其中,运动员19人。08奥运会,北体大研究生班共获得8枚金牌。
另外,中国跳水队目前有多名运动员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这些运动员都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班级——2002级优秀跳水运动员班。
人大将运动员的学制定为6至7年,并且在入学前两年安排高中文化基础知识课程,这部分课程完成之后,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
郭晶晶和吴敏霞就已经结束了文化课的学习,转入商学院学习工商管理专业。
北京奥运会上11名在京读大学的冠军——北京体育大学:张湘祥、张怡宁、刘春红、李小鹏、黄旭、陈颖、孟关良中国人民大学:郭晶晶、吴敏霞、王峰北京师范大学:陈一冰综合
延伸
奥运冠军进大学曾引争议
奥运冠军进大学深造的情况屡见不鲜,但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奥运冠军进大学更是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林跃、火亮、何雯娜、陆春龙等奥运冠军纷纷走进大学的校园。赛场上的辉煌犹在眼前,“冠军新同学”的身份难免再次引起关注。
冠军上大学已成趋势
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中,学历不断升高已成趋势。1984年至今,奥运冠军中专科、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前夕就读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冠军最多,有27人;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的有13人,居第二;其次为南京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冠军上大学,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制定。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多部(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习”,将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明确作为安置退役运动员的渠道。此后,还把保送范围扩大到了现役运动员。业内人士表示,冠军上大学,也是国家和运动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公平”之争折射深层问题
有人质疑,冠军运动员免试上大学有违教育公平;也有人认为,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为国拼搏,理应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这些争论的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个如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问题。而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高校究竟应是冠军的“归宿”,还是冠军的“摇篮”?这也是近年来不断被热议的“体教结合”模式。
对于竞技体育人才,很多国家都很重视,但培养模式各有千秋。据介绍,美国还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运动员的学习总量、学习水平等,以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文化职业素养。在日韩则是高校和俱乐部共同承担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苏长青说,目前我国对新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争取将来能找到一条不同于欧美的模式,以高校为主、俱乐部为辅,即运动员的最高水平在高校,辅之以俱乐部对青少年体育人才进行培养。
国家体育总局一位专家表示,大学要真正发挥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作用,还需要教育、体育部门打破壁垒进一步合作。无论如何,与把大学作为冠军的“归宿”相比,把大学作为冠军的“摇篮”,显然能让更多的运动员受益。薛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