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上海成功的武汉台球商人:闯荡18年潘晓婷曾助阵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9月08日07:30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武汉人张鑫 记者邹浩摄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邹浩发自上海

  “2007年举办首届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前,上海的球房总数大概是500家左右。而本届比赛前,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接近1500家。”这是开赛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公布的统计数字。

  以高水平的赛事来促进台球市场的快速发展,是上海区别于武汉的显著特征。对此,武汉人张鑫有着深刻的感受。

  1992年,19岁的张鑫怀揣着梦想登陆上海滩,凭借着过硬的木工活,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立了类似手工作坊的“鑫牌”台球用品公司。经过15年发展,2007年,张鑫的公司在上海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与北京一家知名同行的名字太像,公司的进一步扩张受限。当年,张鑫看准时机,果断把公司名改为“久斯”,意为专心致志主攻上海最火的九球和斯诺克市场。

  对别的行业来说,改名往往意味着需要漫长的时间,重新进行市场宣传、扩大知名度等繁琐的工作。但在台球赛事众多的上海,却有捷径可走。改名后的不久,张鑫马上投入资金赞助首届上海女子九球职业排名赛。“当时,包括潘晓婷在内的众多高手都来参赛,公司的新名字通过赞助比赛,一下就打响了。”张鑫笑着对记者说。

  经过三年发展,据上海市台协今年5月的一项统计数字,久斯品牌在上海的斯诺克和九球市场占据率双双名列第一。而张鑫不仅在浦东繁华地段的写字楼拥有自己的数间办公室,还在奉贤区建造了颇具规模的新厂房。

  作为在上海获得成功的武汉人,谈起两地斯诺克市场发展的差异,张鑫无不感慨地说:“武汉跟上海相比,最缺乏的是赛事,哪怕有一站斯诺克中巡赛放在武汉,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

  既然斯诺克在武汉已有较为固定的群众基础,那么为何没有企业或球房愿意赞助投入并不太大的斯诺克比赛?参加本次比赛的湖北选手梅希文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作为湖北唯一的职业斯诺克选手,梅希文如果在武汉开球房,将拥有不言而喻的优势。梅希文在与记者闲聊时也曾表示,自己和朋友一起考察过武汉的市场,但与上海等地相比,在武汉开高档球房的风险太大。“武汉目前的球房收费大概在每小时一二十块钱,最多也不超过三十。但在上海,即便是打折后,每小时收费最低也在四五十。而且武汉现在的房租、地价也都涨起来了。”梅希文无奈地摇头说。

  即使出钱赞助一两项赛事,但却无法通过后续经营球房或销售台球用品赚钱,是武汉台球目前暂时解不开的症结。

  

更多关于 台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