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兰没有疯
17岁,阳光灿烂的如花少女,突然被狂风吹落,天使的“翅膀”从此折断……
岁月如白驹过隙,一转眼12年过去了。“轮椅公主”桑兰留给外界的是一张招牌式的定格笑脸,然而,笑脸背后,有多少人知道她的煎熬、焦虑、痛苦和委屈?
她告诉《新民周刊》:“受伤后我经常从梦中惊醒,梦到我还在训练房练习体操,尽情体验腾空、旋转、飞翔的快乐,但是醒来一看完全不是这样,连翻身都翻不了,泪水一下子就沾湿了枕巾……”
桑兰要为12年前的惨祸打官司。有人说,她是不是疯了?有媒体认为:“她俨然成了一个‘麻烦制造者’,在‘保姆门’、‘轮椅门’等等事件中饱受非议。”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桑兰的种种“较真”事件,特别是近日发生的“桑兰欲状告12年前的友好运动会组委会的打官司事件”,“是公民维权的进步,也是运动员法律意识的觉醒”。
桑兰没有疯。
桑兰打官司
负责桑兰“维权”案的团队已携带大量证据材料奔赴纽约,他们将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办案律师,并已圈定了多名候选人。
记者/张 伟
12年前,一次跳马比赛中的“意外”令体操名将桑兰高位截瘫,为此她一度被推上神坛、被打造成家喻户晓的“微笑天使”,成为自张海迪以来当今中国最知名的伤残人士,她身上的乐观、坚强和自信成为符号和标本。
如今,这位曾经“感动世界”的前体操国手却突然向外界表示,要通过司法途径为自己12年前的受伤“维权”。顿时,她成为了“话题人物”,继“保姆门”、“轮椅门”等事件之后,再惹争议。
讨公道重提往事
桑兰坐在《新民周刊》记者面前,敞开心扉,侃侃而谈。“我决定打这场官司,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的。”
在长达数小时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桑兰的记忆力很好,思路清晰,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桑兰“疯”了,“脑子摔坏了”。她还清晰地记得数年前,《新民周刊》记者曾经采访过她,她翻看着《新民周刊》特意为她制作的一本影集,上面有她和东视主持人袁鸣、曹可凡的合影,桑兰还关切地问记者:“袁鸣姐结婚了吗?”
经纪人黄健给大家泡了碧螺春茶,话题很快转到了打官司的事情上来。究竟是什么让桑兰下定决心,说出真相,并且要将国际体操联合会和友好运动会组委会告上法庭?她说:“说实话,当时身处异国不得不吃亏,当时我才17岁。12年后我不会再吃这个哑巴亏,现在我有能力保护自己了。当年我身边的人,包括看到我受伤的人如果能够站出来,哪怕正面地面对记者,也许,这个真相早就公之于众了……”
桑兰称,当时罗马尼亚体操队一名教练在她起跳前的一瞬间拉了垫子,干扰了她的注意力。“就在我快速地、全力接近它(跳马)的时候,前方忽然闪过一个人影。”桑兰回忆道,“突然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于是就发生了惊心动魄的那一幕。
在当时的报道里,桑兰以“英雄”的形象出现,有记者称她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教练,我还能练吗?”12年后的今天,桑兰说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我感觉到有人在抚着我的头,我的脑子很清楚,还能说话,我说的第一句话是:‘都是他,都是他撤垫子,不怪我,真的不怪我!’”
可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时一位在场的中国体操队的官员却对桑兰说:“桑兰,不要说话,你摔得很重,你需要休息”,随后她对外宣称:“桑兰的脑子摔坏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桑兰受伤的第二天,美国相关方面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强调桑兰是因为自己在训练中失误造成了受伤……
随后,重伤的桑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成了坚强、乐观的符号。她被中美媒体称作“微笑天使”,荣获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最勇敢运动员奖”。桑兰当年在美国的治疗和康复大约10个月,其间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关怀与瞩目。1999年元旦,她成为第一位为纽约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外国人。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都给她发了慰问信。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驻美大使李肇星等纷纷前往看望……回国以后,她曾经亲手点燃中国第五届残运会主火炬,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还随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破格免试录取,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生,她曾在全球个人官方网站上线,同时被聘为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的特约记者……
在种种荣誉背后,桑兰的现实生活却是如此困窘,连大小便都成为难事。每天她要导尿3次,需要事先准备好尿管、尿片、无菌手套、垫布,一次导尿要花半小时到1小时。大便3天一次,还要用开塞露、润滑油。这种“台前”与“幕后”的巨大落差,贯穿了桑兰受伤后的12年。
外界有些人认为,桑兰打官司的起因是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拒绝盖章”事件,实际上,桑兰早在两年前就有了打这场跨国官司的想法。
“2007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从北大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了,开始接触社会。”桑兰说,她开始独立面对轮椅外的广阔世界,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终生与轮椅相伴的原因。
当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美国ESPN电视台邀请桑兰去纽约录制一档节目,并询问桑兰:“你还有勇气,再看一遍你当年意外受伤的录像吗?”“当然有啊!为什么不看呢?我一直都想亲眼看看受伤的全过程。”桑兰坚定地说。当然,这对她来说是残酷的,因为要看的是她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奔跑和跳越。然而,当桑兰一行从北京飞到纽约,抵达电视台后,节目组负责人突然告诉桑兰,他们无法提供这盘录像带。那位负责人解释说,原本为节目组提供录像带的是一位当年亲历桑兰受伤事件的外国教练,他在桑兰抵达纽约的几个小时后突然变卦,不愿将这份宝贵的证据通过电视台公之于众。
虽然没有看到录像,但桑兰和经纪人黄健在那一刻坚定了要打官司的信念。在黄健看来,事发当时桑兰只有17岁,在身受重伤又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她是无法百分之百地还原事实真相的,“但现在不同了,桑兰已经29岁了,她对当年的一切都有了判断,而且我们也掌握了一部分材料,可以证明那次事故确实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不是桑兰主观上的动作失误”。黄健坚信,如果当时有一个在场的证人作证,或有一个视频画面,都能让桑兰得到应有的赔偿。
桑兰告诉记者:“对于一个从5岁开始练习跳马的我,所有的动作都是定型的,一般都不会出现大的失误,这是每个练过体操的人都明白的,而且友好运动会时,我的那个动作本身难度也不大。”桑兰称,她的动作变形是因为场上的干扰直接导致我空中姿态犹豫,最后摔倒造成惨祸。“以前年龄太小什么也不太懂,现在长大了,也应该为12年前那场事故讨回一个说法了,现在如果诉讼,我将不会起诉这名教练。但主办方对场地疏于管理以及秩序混乱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
两年前从美国回来后,桑兰感觉到事情有了转机。她在美期间的监护人为她提供了四五箱12年前的资料,其中包括刊载桑兰受伤事件报道的报纸和世界各地关心桑兰的人写来的信件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