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孙俊毅(宁波北仑8月29日电)
作为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这几天一直在宁波北仑观看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对于近来球迷热议的中国女排的伤病、在世界豪强中的定位以及基层培养等问题,魏老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频繁换教练容易产生伤病
记者:目前困扰女排的一个难题就是球员的伤病,为什么会如此严重?
魏纪中:我们平时说很多运动员都有“老伤”,它不是某一个教练员的责任,你说运动员的伤都是现在教练员的责任吗?不是的,很多伤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在运动员有伤病的情况下,频繁地换教练,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教练一换,运动员训练量就会增加,因为运动员必须适应新教练的东西,所以也不能怪教练,也不能怪运动员。
记者:有报道说王宝泉每天都坚持训练8个小时,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很容易加剧球员的伤病。
魏纪中:第一,国家队是不是每天都训练8个小时,我不知道;其次,就算8个小时,也要看运动量,不能只看时间,要看质量。如果质量不好,那就是教练的问题。
记者:从陈忠和到蔡斌,再到王宝泉,为什么三个时期的伤病都这么严重?
魏纪中:这里有一个客观因素要考虑,如果这个运动员是从科班起来的,她的基本技术比较扎实的话,她的伤害程度不会很大;如果这个运动员是半路转行的话,她没有很扎实的基本技术的基础,她在训练中就容易产生伤。比如王一梅是从游泳运动员转到排球的,游泳的身体训练和排球完全不一样,她要马上从游泳的训练转到排球的训练上来,对她来说负担很大,如果她某一环节掌握不好,就容易产生伤害。
记者: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队伍出现大面积的伤病,而且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是从其它项目转过来的。
魏纪中:大面积的伤病,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要提到一个运动队缺乏自我更新能力问题,自我更新能力是指队伍一旦有伤病产生了,能立刻有新的球员进来。一般运动员都在退役以后伤病才会发作,如果她应该退役,你还要延长她的运动寿命,那就容易受伤。
记者:但是中国队目前的年龄都还年轻,还没有到退役的年龄。
魏纪中:我们队伍年龄小是对的,但年龄小的伤害就是由于初期训练造成的。
调整修复期必须付出代价
记者:现在时间很紧,世锦赛、亚运会马上都要开始了,而且9月份的亚洲杯,中国队都不愿舍弃。
魏纪中:我的看法是,要调整。调整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在12个人里边进行调整,一个就是在更大的范围里面进行调整。
记者:但现在更大的范围里似乎选不出什么人。
魏纪中:不是说选不出什么人,而是选不出很理想的人、选不出马上能替代别人的人。如果能找到,为什么我不早点把她选过来呢?人还是能够选得出来的,你说选不出人,那么我们这些国家的运动员都是废物吗?人还是选得出来的,但需要花时间,关键看你怎么看待这个代价。可能亚洲(比赛)不太重要,我就选些其他人,让有伤病的休整一下。这是必须的,没办法的,因为纠正错误必须付出代价。
记者:但王宝泉现在压力太大,不敢让女排输球,他说中国队不能输球。
魏纪中:这就受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叫常胜将军、长盛不衰,世界上的事物不可能有长盛不衰的,它总得有一个过程。凡是追求长盛不衰的人都不行的,以前皇帝老去找长生不老药,最后瞎吃,把自己毒死了。对一个集体来讲,你只有通过更新,才能保持长盛不衰。以前大家不了解什么原因造成女排成绩不理想,了解了还要理解。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运动员和教练员采取宽容的态度。
中国女排的定位:四到六名
记者:作为国际排联主席,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女排的定位?在世界排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魏纪中:我给出的定位是,目前是四、五、六的位置,不是一、二、三位。
记者:您对中国女排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魏纪中:我建议中国女排应该强调个人技术的提高。现在个人技术是有,但有的时候都不很到位,该打的时候打不下去,因为她不敢打。平时训练教练员都会设置很多种模拟情况,帮助队员们去拆招,但赛场上瞬息万变,当出现和平时训练环境设置不同的情况,技术好的不怕,见招拆招,这招不行还有那招,甚至还有第三招,而差的就不行。
记者:但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追求球员的高大化,基本技术不是很重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魏纪中:基本技术不扎实,其中有缺乏对基层教练激励机制的问题。一名运动员喜欢打排球而进入学校,首先由基层教练扎扎实实地教他们。但是这些工作得不到回报,这些队员就被上一层的教练选拔走了。我们没有激励机制给运动员去打好基础,后果就是基层教练都追求实用主义,急于求成,他就追求能够看得见的成绩。所以我觉得这也可能是我们体制上的问题,你对基层教练的激励机制不够,没有人去做基础的工作,那怎么打得好基础?
记者:那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魏纪中:从体制上解决。日本排球最大的特点是学校排球很好,从小学中学开始,一点点上来的,可能从一万个人里出一个,我们最多从一百个人里出一个,你说这个差距大不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