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奥会志愿者有各年龄段的人 志愿者心情也有人关心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04:37  扬子晚报

  任何一项大型赛事或者活动的顺利举办,除了相关的专职人员外,志愿者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在首届青奥会上,赛场内外有两万多志愿者在默默忙碌着,记者昨天幸运地遇到了两位来自中国的志愿者——陪读妈妈戴瀛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学生叶宇萌,她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青奥会上的服务经历。

  志愿者中有各年龄段的人

  电话联系的时候,记者一直以为戴瀛是在新加坡读书的学生,直到见面才惊讶地得知,她是在新加坡读书的学生的妈妈。可不要以为这是记者大惊小怪,叶宇萌第一次培训的时候被“吓到”了,“原以为都是跟我年龄相仿的学生或是年轻人,没想到还有中年人、老年人。”叶宇萌告诉记者,这些人当中既有学生,有职员,也有不少公司的高层。

  当然,新加坡的做法有着自己的先天优势,那就是这里的人基本都会两种以上的语言,不论什么年龄层次,在对外交流上都不会有大问题。“其实也不用刻意把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排斥在外。”叶宇萌说,志愿者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相互启发,如果外语不太好,不安排在“前方”就可以了。因为年龄层次不一样,交流的信息很多,也能相互学习,受点小委屈的时候,来自长辈的安慰也许比同龄人更有效。

  志愿服务时段可“自选”

  目前戴瀛在青奥村的语言翻译中心工作,每天的服务时间为8:00-12:45。难到志愿者不是全天候的?看着记者一脸疑惑,戴瀛告诉记者,语言翻译中心有4个工作时段可以挑选,由于自己要照料孩子生活,所以选择了“上午场”,而且报名前也说得很清楚,周末是不参加服务的,负责招募的人员为她安排了合适的服务时段。

  戴瀛告诉记者,这并不是自己享受的特殊待遇,每一位志愿者都享有这样的权利,他们可以告诉工作人员自己希望的服务时间,工作人员再依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分配和安排。这样的说法在采访叶宇萌时,同样得到印证。叶宇萌所在的会展中心由于承担了六个项目的比赛,有2000多名志愿者。叶宇萌在整个赛事期间,只要提供三天的志愿服务。在她看来,张弛有度的工作安排,对于保持志愿者高涨的情绪很有帮助。

  不过在服务期间,志愿者也可以享受到一些福利,叶宇萌告诉记者,组委会给两万多名志愿者每人发了一张交通卡,每天可以享受四趟地铁和无限次的公交车。饮食上照顾得也很周到,上午9:00到达的有早饭吃;下午2:00到有午饭供应;如果在下午2:00-7:00工作,“后勤”会提供晚饭;晚上7:00以后工作的还有夜宵提供。

  志愿者心情也有人关心

  其实不论是“自选”工作时间,还是让志愿者间隔时间“上岗”,都是为了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时的状态。“志愿者的心情很重要。”叶宇萌告诉记者,比如自己所在的会展中心服务点,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就很灵活,感到疲劳的时候可以申请休息,休息室内有茶水、点心,也有按摩椅,还可以玩玩游戏。

  休息室里,还有志愿者的心情晴雨表,每天大家都可以把代表自己心情的表情贴到墙上,如果都是笑脸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有人贴了哭脸,那么作为志愿者的“后勤”或者同伴,当然要去问问情况。“我们不是来做苦力的,志愿者也有表达自己心情的权利。”

  叶宇萌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制的感谢卡,卡的正面印有可爱的吉祥物里奥和梅利,而背面则印有:I want to thank you for……如果在工作中得到同伴的帮助,可以把感谢的话写下来,贴到墙上与众人分享。

  给南京青奥提个醒

  在为新加坡青奥会提供服务的同时,戴瀛和叶宇萌也在思考,四年后的南京青奥会在志愿服务方面如何做得更好。

  志愿者需要被认同

  “虽然志愿者都是来无偿服务的,但他们同样需要别人的认同。”在叶宇萌看来,志愿者的服务也需要“动力”。顺利入选后,叶宇萌曾经接受过三次培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最后一次培训,“培养你当一个领导者。”这是一个如何成为团队负责人的培训,虽然最终能成为“小头头”的依然只是少数人,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好的激励。

  人员储备要有“梯队”

  志愿者是没有工资的,自然就少了份约束,甚至有的人觉得做得不开心,就离开了。这样的行为看似太过随意,不过在叶宇萌看来,如果不开心还强留下来,负面影响会更大。虽然志愿者队伍是流动的,目前志愿者的出勤率在70%左右,但青奥会的各项工作却依然能够正常运转,这不得不归功于组委会之前的周密规划,“什么是志愿者应该做的,什么是志愿者不能做的,培训的时候就说得清清楚楚。”志愿者的流动性同样在组委会的“掌控”之下,叶宇萌告诉记者,确定招录现有志愿者的情况下,组委会还进行过第二轮的培训,就是为了在有人员离开的情况下,“后补”可以及时接替。

  服务细节不能忽视

  对于举办第二届青奥会时南京人的热情,戴瀛毫不怀疑,不过她也友善地提醒,对志愿者的培训要细致,尤其是语言志愿者,虽然外语很好,日常交流不成问题,但对于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尤其是一些专用器具、设施的术语,也要熟悉,这些都是培训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入住青奥村后,不少运动员会给语言翻译中心打电话,作为特殊的“接线生”,第一句说什么,最后一句讲什么,这些组委会都有标准。此外还要求,一定要等对方挂断电话,志愿者才能把电话挂掉,虽然都是小事,但这些细节恰恰体现了服务水准。

  特派记者 张磊 汤敏 薛玲

  狮城传真

  本报特派记者 汤敏 张磊 薛玲


相关专题:2010年青奥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