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变更快更高更强 青奥会给中国奥运战略指出改革方向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8月16日07:32  中国青年报

  本报特派记者 慈鑫

  “不是为了胜利,不是为了荣誉,我们的比赛将告诉世界一个全新的故事。”——在8月14日晚青奥会的开幕式上,两名新加坡歌手演唱着本届青奥会的会歌,歌词传达出青奥会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奥运会的价值理念迥然不同,一如本届青奥会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来自凤凰涅槃的创意。当传统奥运会正深陷过度商业化、兴奋剂泛滥、专业化训练给运动员造成伤害以及金钱腐败等种种危机之际,奥林匹克运动也已经走到了需要革新和重生的关头。青奥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对于坚定奉行“奥运战略”、“全运战略”的中国竞技体育而言,国际奥委会创办青奥会的行动也是一种警示——过于追求锦标主义只会让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举办以来,国际奥委会的商业战略大获成功,但随着奥运会发展为世界上最赚钱的运动会之一以及奥运会赛场成为众多运动员名利双收的舞台,一幕幕丑剧也在不断上演。据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人类学系主任、美国著名奥林匹克研究专家包苏珊日前向记者介绍,“在欧美国家,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早已成为历史,实际上,奥运会反而成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反面案例,因为在奥运会赛场上,充斥着太多的兴奋剂、金钱诱惑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

  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任海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不少欧美国家,一些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小。而一旦失去了青少年群体的根基,奥林匹克的未来发展前景必将蒙上阴影。”

  一些奥运项目何以受到青少年的冷落?这其中固然有现代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运动项目的魅力正在不断丧失,这些项目往往也是兴奋剂事件等丑闻频发的重灾区。

  在商业化的侵蚀下,奥运会越来越演变为运动员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舞台,100多年前,顾拜旦所提出的以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人的意义几乎丧失殆尽。

  对于奥运会在价值取向上的蜕变,国际奥委会也感到了危机。毫无疑问,如果奥运会继续身陷金钱诱惑、急功近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古代奥运会走向灭亡的一幕并非不会在现代重演。

  2007年7月,国际奥委会在主席罗格的倡导下创办青奥会,正是希望找回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和扭转奥运会声誉下滑的窘境,青奥会不再把“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口号,它看重的是参与、交流和成长,这也更符合教育青少年的主旨。

  虽然两年来,在青奥会创办之后,它始终面对着业内外人士的种种质疑,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有种种不确定性,但不可否认,它的诞生表明了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种价值修正。

  对于把“奥运战略”视为竞技体育最高目标的中国体育主管部门来说,是否也应该对国际奥委会创办青奥会的举动有所感悟呢?

  正如任海所说,“中国的竞技体育一直是把追赶和超越对手作为自己的使命,夺标的观念太重,但在怎样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上却显得考虑不足。”

  其实,近些年来,中国竞技体育曝光的丑闻数不胜数,4年一届的全运会已成为集中展现中国体坛种种阴暗面的聚焦镜。业内人士早已指出,中国竞技体育在国家层面的“奥运战略”和在地方层面的“全运战略”、“省运战略”,都是过于追求竞技体育的成绩,忽视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这也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奥林匹克运动因过度商业化而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在中国竞技体育圈有过之而无不及,诸如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拜金主义,兴奋剂的滥用,国内重大比赛上潜规则的盛行,运动员因教育缺失而在退役后出路狭窄等问题,既束缚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又从根本上改变了竞技体育在国人心中原有的拼搏进取形象。

  国际奥委会创办青奥会的改革,潜台词是锦标主义的发展模式给体育事业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深渊,国际奥委会的这一行动也表明,在试图让奥林匹克和体育运动回归其本质属性的问题上,国际奥委会是动了真格的,正如罗格所说的,“我希望通过青奥会的举办向全世界所有年轻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体育运动对于你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你们的意志培养、身体强健和心理成熟,它很有趣并给人带来欢乐,同时,它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但对于中国竞技体育而言,何时能重新认识体育的本质属性并付诸于行动,仍然是一个问号。

  本报新加坡8月15日电


相关专题:2010年青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青奥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