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从1980年起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至2001年卸任,成为继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际奥委会主席。他用21年的时间,以政治家的远见、改革家的勇气,思想家的智慧,给始于1896年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将商业元素引进奥运会,全力推进奥运会商业化进程,最终造就了奥运会的辉煌。有人评价,萨马兰奇将奥运会从19世纪直接引入了21世纪。
临危受命接过烂摊子
1980年,萨马兰奇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这份在今天看来风光无限的“美差”,30年前却不受欢迎。毫不夸张地说,国际奥委会那时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危险边缘。
上世纪70年代,虽然国际奥委会名义上是个非政府民间组织,但由于其成员国和地区奥委会,经费都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因而各国和地区奥委会无法不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的附属品。
萨马兰奇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举行就给了他一记闷棍,因为这就是一届因政治原因而“被抵制”的奥运会。1979年圣诞节期间,苏联出兵阿富汗,次年莫斯科奥运会期间,战事仍在进行。因而,莫斯科奥运会遭到了多国家和多地区的抵制,仅有80多个国家参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4年前因为政见不同而在奥运会上结下梁子的冷战两大阵营,再次抵制奥运会。以苏联为首的19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没有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加上萨翁上任前,众多非洲国家抵制的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已连续3届奥运会都因为不同的政治原因受到抵制,这给萨马兰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胆决策引入市场化
萨马兰奇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他认为,奥运会之所以受到抵制,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区和各国奥委会在经费来源上都依靠当地政府,因此无法不听命于当地政府。萨翁认为,要让国际奥委会以及各个成员奥委会独立发出声音,最重要的是解决国际奥委会和地区奥委会的经费来源。
那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不允许有任何商业赞助。然而兴建比赛场馆、解决运动员吃饭、住宿,洽谈电视转播等都需要钱,这直接导致奥运会成为一个开销巨大的烫手山芋,令各国政府望而却步。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成了奥运会历史上财务失败的典范。于是,1980年奥运会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办,而1984年奥运会则只有美国洛杉矶申办了。
但洛杉矶也差点儿办不成奥运会。在洛杉矶获得1984年奥运会举办权一个月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不准动用公共基金筹办奥运会的宪章修正案。洛杉矶市政府只好寄望于州政府和美国政府能够援助,但它们均不愿意掏一分钱。万般无奈之下,洛杉矶向国际奥委会请求允许私人承办奥运会。
私人承办奥运会意味着允许商业元素进入奥运会,但这和当时的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但如果不允许,惟一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就将因为没钱而放弃举办,那么1980年奥运会可能就是最后一届奥运会了。
生存还是灭亡?关键时刻,萨马兰奇同意了私人承办奥运会的意见。在他的主持下,洛杉矶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了销售,结果国际奥委会从该届奥运会电视转播中的收益,达到了莫斯科奥运会的3倍。最终,洛杉矶成为第一个办奥运会赚钱的城市,为国际奥委会带来了收益,成为此后历届奥运会效仿的典范。
有了钱后,萨马兰奇坚持按比例将国际奥委会的收益分配给各个国际单项体育协会以及各国、地区奥委会,从而使他们做到真正的“独立”。
扫清障碍推进职业化
将商业元素引入奥运会后,如何保证电视转播商和各类赞助商始终对奥运会抱有热情,是萨马兰奇接下来考虑的问题。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奥运会一直将职业运动员拒之门外。缺少了职业运动员的奥运会比赛,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最精彩、最激烈、最高水平、最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因而自然成为奥运会商业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为了搬掉这块绊脚石,萨马兰奇付出了多年的心血。
早在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前,萨马兰奇就对“禁止职业运动员进入奥运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年他之所以能进入国际奥委会,仰仗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的大力提携。但是布伦戴奇却是“奥运会业余原则”的坚定拥护者,而萨马兰奇却并不因为布伦戴奇的提携,而压抑自己的观点。
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萨马兰奇“将职业运动员引入奥运会”的想法得以实施。1982年,他将迟到了70年的金牌颁发给了美国运动员索普的女儿,使这位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两枚金牌得主、当时被诬“职业选手”而被剥夺金牌的美国人,沉冤得雪。
1990年,萨马兰奇主持《奥林匹克宪章》的修订,彻底将业余原则废除,从而从章程上扫除了奥运会商业化的最后一个障碍。商业化之后,奥运会蒸蒸日上。对此,萨翁功不可没。本报记者 李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