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诞生
夺冠创造了巨大市场
作为国内最大台球直营连锁俱乐部总经理,朱银川在2005年初还只是一个在北京开了两家台球厅的小老板,“以前周一到周四基本很少出现满台的情况,2005年中国公开赛后,如今这个时段基本上要排队等才行。”
于是,朱银川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孤注一掷的决定:拿出原有两家球房的流动资金,总共100多万,一口气又开了三家俱乐部。“当时任何一家经营出问题,可能所有的球房都要面临倒闭。但我认为丁俊晖在中国公开赛夺冠之后带来的市场是巨大的。消费人群多了,素质也提高了,价位也应该适当有所调整,面向高端人群。”
随后五年,朱银川以每年两三家店的速度扩张,每家店都可以在两年内收回投资,如今的朱银川已经拥有21家直营店。
朱银川制造销售奇迹的2005年,正是世界斯诺克协会遭受沉重打击的一年。
根据欧盟规定,斯诺克传统的烟草赞助商必须退出赛事赞助,六神无主的世界斯诺克协会把目光投向亚洲。不过,当时的亚洲球王泰国人瓦塔纳已经在走下坡路,泰国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也无力成为他依托的平台。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让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想分上一杯羹。
世界斯诺克协会主席巴里·赫恩说:“每项运动在一个国家发展都需要一个英雄,丁就是这样的人物。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球迷甘愿为他买门票,或者打开电视机收看比赛。”
在丁俊晖18岁生日后的第三天,也就是2005年4月3日晚,他以9比5击败了自己的偶像亨德利夺得中国公开赛冠军。
正如巴里·赫恩预言的,夺冠不仅仅是中国斯诺克的狂欢,也是世界斯诺克协会的喜宴。此后,中国迅速拥有了第二站排名赛 ——上海大师赛;直至上个赛季,中国加入职业巡回赛的球员增加到9人;中央电视台从2007赛季开始全程直播职业巡回赛的大部分赛事;奥沙利文、亨德利、塞尔比等越来越多的英国顶级球员的胸前都挂上了中国赞助商的商标。
呼之欲出的“英雄”继续引领着这场狂欢。2005年底丁俊晖击败史蒂夫·戴维斯获得英锦赛冠军,2006年9月击败罗尼·奥沙利文获得北爱尔兰杯冠军,三代球王都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他也曾经脆弱
决赛现场被球迷骂哭
但所有的喧嚣,都在2007年初那场哭泣中落幕。
2007赛季伊始,在温布利大师赛决赛现场2比0 领先奥沙利文的大好形势下,看台上一名球迷开始大声咒骂丁俊晖,导致他情绪瞬间崩溃,泪洒赛场。比赛还未结束,他就向奥沙利文表示祝贺。
“我们原来希望他像男人一样去战斗,不料他最后却像男孩一样崩溃了。”赛后,有媒体表达了这样的担心。
崩溃的表现还蔓延到国内。首届上海大师赛对单杆147的选手设有特别奖——一辆轿车。丁俊晖不仅在第二轮以1比5输给了多特,还在错失147的机会后二次出杆打击母球犯规。
那天晚上,经纪人张萌跟丁俊晖聊了很久,“大家情绪都很激动,他的反应也很激烈,”在所有人走后,他一个人在房间里哭了。失败的情绪,像一个黑洞,侵袭着年轻的丁俊晖。2007年,他连续四站排名赛止步首轮,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把排名前八的选手几乎输了个遍。
媒体也开始渲染他的失败和“脆弱的心理”,今天说克星是马奎尔、明天又变成墨菲,似乎所有人都变成了他的天敌。以至于2009年无锡精英赛前的集训中,丁俊晖练着练着又哭了起来。“我每天都要练八个小时,我特别、特别想打好,可为什么就打不出来?”他反问。
也许仅仅是落泪,还不足以让我们发现一个现实——狂欢的只有观众,而主角一直都是沉默的。2008年《外滩画报》一篇文章中曾有一段这样的叙述:“‘小晖,采访开始了好吗?’经纪人和颜悦色道,并将自己的位置让给记者。这时,一分钟前还在与同伴调笑的大男孩突然将头扭向墙头,屋内立刻陷入了沉默。”
丁俊晖的英国经纪人盖瑞仍记得初见丁俊晖时的情景。他根本无法将眼前那个爱哭、沉默、喜欢跟同伴黏在一起的15岁少年与丁俊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丁的球技和成长不成正比。三年后,当中方经纪人张萌和丁俊晖坐在一起时,他也深有同感,“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他一直低头玩手机。除了刚见面做自我介绍,他也从来没有抬头看我。这是我从未见过的18岁男孩。”
从男孩到男人
提高情商会偶出妙语
从1998年决定变卖所有房产开始,父亲丁文钧和丁俊晖一同承担了不少风雨。但在那些年赌球盛行的广东沿海,即便是只吃三块钱的盒饭,丁文钧也从来没有让儿子参与到一万元一局的赌球活动中。丁俊晖的青少年,似乎一直停留在他的11岁。丁文钧也跟张萌说,“我把18岁的丁俊晖交给社会时,他还是一张没有任何污染的宣纸。”
丁俊晖果然如他所言,成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老实孩子”。但张萌认为,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绝缘体内,特别是站在他这么高的位置上。
2007年那次球迷事件,就说明丁俊晖除了忍受一个人在海外征战的孤独,还要适应英国强势文化的困扰;而“读书无用”的出炉,则和他消极对待媒体有关。
因此,丁俊晖的经纪团队为他设计了一条男孩到男人的道路,其中包括:丁俊晖必须主动参加一些活动,必须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还为他联系去上海交大读书,希望他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情商,提高应对媒体的技巧。
再次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丁俊晖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他挑染了黄发,在网络上留言,和相熟朋友玩杀人游戏。据国内好友任浩江介绍,有次赛后,丁俊晖还给他发短信,邀他一起上网玩QQ三国游戏。
即使在以前最为抵触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也偶出妙语。2010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决赛输给马克·威廉姆斯后,丁俊晖说,“我在那里坐得都没有手感了,他基本就没给我机会,就像个强盗一样。”
从不是拯救者
中国并未改变斯诺克
中央电视台的台球记者刘巍从丁俊晖未成名时就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现在也经常参与到中国职业斯诺克巡回赛的赛事组织和协调中。“我知道小晖很累,压力很大,但中巡赛真的需要他。有时候夜里上网看见小晖在线,我告诉他,有一站比赛已经确定了,你要来打啊!他就特别简单地给我回一个字:嗯!”
“就是这特别简单的一个字,包含了小晖对这项比赛,对国内斯诺克的责任。”说完这话,刘巍哭了。
但丁俊晖从来不认为自己充当了中国台球的拯救者角色,“不过是赢了一项比赛而已。所有人都希望我赢,我知道我的责任就是赢,但我的能力有限。”
越来越多的人也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中国的顶级联赛、斯诺克的发展,不能、也不应该只凭借一个球员的责任感来承担。
盖瑞所在的世界斯诺克学院,每年都会收到几十个国家发来的上百封邮件,有来自俄罗斯、德国、奥地利的,也有芬兰的,多是询问英国训练、比赛的相关事宜,“多是受了丁俊晖成功的启迪。”据世界斯诺克协会2009年的统计,中国斯诺克运动参与人数在700万左右,爱好者则多达5000万人。2005年丁俊晖获得英国锦标赛冠军后,路透社的评论认为,斯诺克的未来会在中国。
在国内,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庞卫国就直言不讳地说,“坐在克鲁斯堡剧院的观众是什么样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中国的大学生体育馆呢?多是年轻人。另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青少年选手,今年中巡赛张家港站一个外卡选手只有11岁。”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主管台球项目的副主任王立伟曾多次赴英和世界斯诺克协会讨论,希望将一些低级别的赛事转移到中国来举行,但至今尚无结论。
在王立伟看来,将“英国的斯诺克变成中国的乒乓球”这条路途太过遥远,“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有一个文化、内涵方面的问题。过去的一百多年,斯诺克一直是在英国发展。”
在丁俊晖看来,现阶段的斯诺克还不算一个国际化的项目,“英国人想把这个项目推向世界,但现在只有中国发展得比较好。”不过在被问及中国是不是会改变斯诺克时,丁俊晖给出的回答是,“至少现在还没有。”
(胡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