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男排最帅之人成儒商 用男人的担待换三年称霸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08:24  新浪体育
中国男排最帅之人成儒商用男人的担待换三年称霸

汪嘉伟风采

  新浪体育讯 汪嘉伟,这个曾经最帅的中国男排队员和中国男排教练,很长上一段时间他的名字就是中国男排的符号!从中国男排主帅位置离开的汪嘉伟已经步入商海多年,两鬓已经斑白的他仍然是一副儒商风采,这个中国男排的旗帜性人物在中国排坛画下的浓墨重彩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汪嘉伟对于排球极有天赋,少年时代对排球的痴迷让他走上了专业排球运动员的道路。1976年,21岁的汪嘉伟被招入国家队效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副攻手,汪嘉伟擅长一传和扣球,拦网技术也独树一帜。汪嘉伟现在仍毫不示弱地说:“我的身体条件比他们任何人都好,是队里最最主要的进攻手,因为重量轻、力量大、爆发力强,所以起跳的空间大,滞空时间长!”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优势,他与教练、队友一起创造了当时独步排坛的前飞、背飞等战术,汪嘉伟也被称为“排坛飞人”。

  1977年汪嘉伟随中国男排参加了第三届男排世界杯,他的前飞、背飞等快攻战术震惊世界排坛,赛后他被评为“世界排坛第一飞人”和世界最佳快攻手,入选世界杯组委会评选的最佳阵容--“世界明星队”。尽管中国女排的五连冠是中国排球最辉煌的日子,但是谁都不可否认之前是汪嘉伟所在的中国男排率先带动了中国排球事业崛起。

  1981年3月,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决赛,对阵双方是中国男排和韩国男排,胜者将代表亚洲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杯排球赛。汪嘉伟所在的中国男排在0-2落后的不利局面下,3比2上演逆转好戏,胜利的消息让神州大地欢欣鼓舞。通过黑白电视机、广播收看收听了本场比赛的北大莘莘学子欢呼雀跃,他们在游行中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被誉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最强音。谈起这段回忆,汪嘉伟依然感到无比自豪。

  遗憾的是,中国男排在接下来冲击奥运资格遭遇挫折,尽管中国男排最终获得了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资格,汪嘉伟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奥运名单中。1984年汪嘉伟赴日本留学,他成了日本体育大学--这座久负盛名的大学排球技术学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生。1986年,当中国男排再次征召他归队,雄心未泯的汪嘉伟亳不犹豫地从日本回国,31岁的他重披战袍,他与队友夺得汉城亚运会的冠军。接下来的日子里,汪嘉伟回到日本,逐渐成长为日本职业排球队的主教练。在日本九年的时间里,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要当上国家队的主教练。

  汪嘉伟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机会,中国男排冲击1996年奥运会资格失利后,当时的国家体委和汪嘉伟联系希望他能参加男排主帅的竞聘。没有丝毫犹豫,汪嘉伟毅然回到了祖国,执掌中国男排主教练的帅鞭。“国家体委已找到我,我就说愿意。哪怕参加竞聘我也愿意,因为这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汪嘉伟说。

  1997年走上男排主帅位置的汪嘉伟面临的第一项挑战是三个月后的亚锦赛,而中国男排已经有七年没有拿到过亚洲冠军。三个月的时间不可能给一支球队带来质的变化,但是汪嘉伟以一个男人的担待给了中国男排获胜的信心。他说:“输了比赛的结果都由我一个人来承担,如果输球,回到首都机场我第一个出来,你们离开我30米之后出来,你们在后面走。”中国男排在97年亚锦赛、98年亚运会和99年亚锦赛三夺亚洲冠军,尤其是在98年曼谷亚运会决赛中落后两局的情况下绝地反击,3比2战胜韩国队的一役堪称经典。曼谷亚运会的胜利对于汪嘉伟本人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他成为唯一一位以队员和主帅身份夺得亚运会冠军的中国男排球员。

  三夺亚洲冠军后,冲击悉尼奥运会参赛资格成为汪嘉伟最大的目标,但是这次亚洲区预选赛却再次成为汪嘉伟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参加预选赛前汪嘉伟已经有了丝毫隐忧,他后来回忆说:“队中都是三十岁左右的老队员,比赛经验丰富但是缺乏冲劲和爆发力,稳稳守住好办,一旦被冲开了肯定受不住!”汪嘉伟的担心成了现实,中国男排先后输给日本和韩国,无缘悉尼奥运会!汪嘉伟有过犹豫,是否还要继续在中国男排主帅的位置上干下去,但是最终他下定决心退出。

  彻底退出排坛的汪嘉伟过上了与排球不沾边的商人生活,他的投资公司投资油库生意。按照自己现在的定位,汪嘉伟称自己还不能叫成功的商人。55岁的他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事业。“排球是我曾经做过的事情,是我很喜欢、一辈子都会喜欢的事情,不代表我一直会做这个事情!”汪嘉伟说。

  (吕敏)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关注中国男排专题 

更多关于 汪嘉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