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复旦男排取得高校体育新成就 五年完成冲A引商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4月09日09:39  东方体育日报

  《人民日报》资深排球记者汪大昭点评上赛季排球联赛时就说过:“比恒大女排更值得关注的是复旦男排……对复旦男排表现的关注和对成绩的期待都不能跟恒大女排相比,但看看北航、天津工大等球队打了这么多年,依然位列B组倒数第一、第二,还是该为复旦男排跻身A组而高兴。最适合开展排球运动的莫过于高中和高校,这恰恰是中国排球的贫瘠之处。身体条件和技术基础好一点的队员都选进了专业队,只盯着给好苗子‘施肥’,不注意保护‘土壤’,迟早会有再也长不出苗子的一天。”

  球员文凭不是“混”出来的

  用五年时间完成冲A,复旦男排不仅创造了校史上的第一次,更是国内排球联赛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而且不同于许多学校“养”一支球队的做法,复旦的排球队员从来都不曾享受特殊待遇,高考录取分数不算低,四年学成毕业、一点容不得拖沓,虽然这成了让教练头痛的难题,“每年阵容都不一样,每年都要从头磨合一遍”,但复旦体育生“破格入学,合格毕业”的传统,就是这么一届届延续下去。

  “出去比赛,我们队员的行李里都少不了厚厚一叠课本。”主教练方川介绍道。一切以学业为主,校队球员的文凭绝不是“混”出来的。

  复旦男排日常的训练时间是一个半小时,说是如此,却往往很难保障。上课难免有拖堂,普通大学生的课外事也层出不穷,教练表示,“我们首先还是要确保他们的上课时间,训练就全凭他们的自觉了,好在每个队员都很拼,真心想为复旦校队打球。”

  原来,复旦男排还是校园社团性质,教练一语点穿:“其实说到底,校队对于球员是没有任何约束的,队员来打球完全是靠自愿的。”这么一支球队能够杀入顶级联赛,确实够惊人的。

  业余队比老职业队更具有商业号召力

  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支纯业余的球队,却比许多职业联赛的老牌球队更具有商业号召力。

  据说就在复旦冲A成功后,已经有商家主动来和球队联系、要求赞助。对于这么一支本身对于联赛成绩就没有目标的球队,商家图什么?答案很简单:以赞助队伍为条件,将品牌打入校园。

  对此,复旦校方也有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毕竟不能将校队演变成商家打开学府大门的捷径。然而作为纯业余球队,毕竟不能只靠校方养着打顶级联赛——直到冲A成功,复旦球员还领着每天21.5元补贴,20元饭贴加1.5元洗澡票钱。而在冲A成功之后,据说全队领到了人均数千元的奖金,“就当作是领奖学金了。”大家这样笑说。

  所以对于赞助商,还是得谨慎选择。但面对这样“送上门”的赞助,复旦男排已经比许多职业强队从容多了。

  上赛季开始前,老牌强队江苏男排就遇到过“裸奔”尴尬。直到四轮联赛战罢,主教练卢卫中才通过私人关系为球队敲定了赞助商。“人家愿意赞助我们,说白了是扶持项目发展,并不是因为排球联赛有利可图。”卢卫中一席话道出男排项目的尴尬现状,“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靠‘施舍’。”

  结果上赛季联赛A组的10支球队中,北京队没有赞助商,而B组“裸奔”的球队就更多了,河北、福建、天津……据说由于去年金融风暴横扫体坛,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作为国内三大联赛神经末梢的男排联赛反应最为敏感,随着金融冬天的到来,赞助商纷纷撤出,最后就连七冠王上海男排也无法幸免,一些地方男排空有俱乐部之名而无俱乐部之实。

  高校体育,复旦应该有发言权

  在上周四的庆功会上,复旦新闻学院四年级的朱旭浩同学作为球员代表发言:“新赛季,我们将发扬复旦男排精神,打出霸气,永不言败。”然而,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却对这番表态有不同见解:“复旦男排不要求有霸气。”

  秦教授的观点,和复旦男排将帅私下里的说法不谋而合,“就我们这么一支学生军,怎么去和人家上海队对抗?但至少,不能让任何对手太轻松赢下我们,至少也要让对手出出汗,让他们知道,‘哦,复旦队也不是那么随便打打的。’”

  正如秦教授所言,“不仅仅是球场上求胜,也要在个人成长上有所追求,有思想、有精神、有文化。”

  秦绍德指出,冲A、争冠只是途径而非最终目的。高校开展竞技体育,一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起到引领作用;二是对大学文化起到推动作用。他以中美两国体育模式为例,中国高水平运动员往往集中在体工队内,美国则分散在高校中,“高校怎样发展竞技体育,复旦大学应该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入复旦深造之后,意味着这一段球员经历终究只是人生历程的一小部分,学成之后的复旦球员需要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比如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有的因为“复旦男排”这个名号而得到了两三个工作职位的选择机会,也有的直升研究生,“凡是竞技运动出色的运动员,在青年人中是比较敏锐的,并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秦教授指出,高校体育人才其实往往具有比普通大学生更多的优势。

  事实上,正是由于复旦校队成员在学业与排球专业两者的鱼和熊掌兼得,甚至有望会对传统的排球专业队伍选拔人才产生威胁。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上海男排沿袭着从青年队开始层层选拔淘汰的模式,但冲上金字塔尖的年轻球员在队里待遇平平,采取全队奖金均分、老队员多小队员少的方式,不免令有些走排球道路的年轻人产生“与其去专业队,不如去校队读出一张文凭”的想法。

  这种高校发展竞技体育的模式,无疑是一种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只是对于专业队,则是个新生的考验。(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潘丽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09-10赛季全国男排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男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