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国梁专栏:请袁腾飞给队员上课 食堂设立英语角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4月08日09:53  乒乓世界杂志

  刘国梁专栏1003

  90后球员“直通”夺冠是一个好现象

  冬训,工作量变大了

  这次冬训运动员很辛苦,除了训练就是学习。1月30日之前,我们的运动员都出早操,有的6点起床,有的6点半起,早上训练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和竞争氛围的一部分了。有一天早晨我检查了一下,我们一组的教练都在出早操。

  虽然我们没有把“出操”写在训练计划上,但是大家都很积极。这样一来,一些队员就变成一天三练甚至是四练了。有的组早晨练多球,有的组练身体,有的组在外面跑步,都不一样。所以队员们一般都是6点钟起床,练到7点半集合吃饭,上午8点45集合到训练馆训练,练到11点多进行身体训练,12点吃饭。吃完饭有一段午睡时间,到3点半再集合训练,一直练到晚上7点多,有的还要补课。吃完晚饭后要上文化课,有时候要上到9点半甚至10点。这基本上就是队员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几乎没有一点儿空闲。他们既要在技术上面对竞争压力,还要从思想上、综合素质上“武装”自己。所以现在的运动员我觉得很不容易,比我们那时候要做的更多了,毕竟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他们只能做得更好更优秀,才能够站住脚,才能让乒乓球这项运动发扬光大。

  像王励勤和马琳这样的老队员,他们一般早上不用出操,但是晚上练完了之后会加练。我也不建议他们出操,因为后半段要准备比赛,就要从质量和实战性出发。他们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在综合素质教育这方面,其实国家体育总局也下了不少功夫,倡导送教育上门。在北京的时候基本上一星期要上三次课,到厦门之后差不多天天有,因为现在队员比较集中。学习方面,我们队里是以英文为主,穿插一些综合素质教育。包括请的历史老师袁腾飞,现在也是比较火的,他能跑到基地来讲两天课,我觉得非常不容易。而且从讲课的效果、水平、与队员的沟通上都非常好,大家也都非常认可。还有关于媒体公关的张庆老师,主要针对主力队员的现状做了一些辅导,中央电视台的张斌老师也抽时间给我们讲了课。至于英文,我们请的是一名新东方的老师,他从国外回来,以前也打过球,现在跟队员混得比较熟悉,共同语言很多。另外,他思维方式比较超前,除了上课还想了很多方法让大家在一起玩儿。现在在队员的房间里、球馆和食堂都贴满了英语单词,尤其是在食堂里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英语角,大家在那里吃饭,只能用英文说话而不能用中文,这样就能把学到的东西巩固住。从他们每个人的授课中我们都能学到一些知识,对每一个队员都是一种提高。

  这次冬训,任务比较重。尤其对我而言,改组之后工作量变得比原来大了。现在国家队变成一、二组之后都是我在主管,但二组现在有组长黄海城带着。我们现在的体制就是让竞争更加地无处不在。尽管直通比赛,媒体看到的是1到8名的竞争,但是我们队里还有9到16的竞争,还有17名之后的竞争,最后几名还要跟省市队的竞争。就是说在每一个层次里面,不上则下。有时候后面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前8名还要残酷。我觉得这对后面小孩儿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对二组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现在天天跟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在一起训练,能够亲眼看到,对他们打球会有很多启发和感染,比如马琳和王励勤身上不放弃的精神会带动他们。有时候他们也可以一起打打比赛,跟一组队员学习一下。

  二组的教练员都是非常年轻的教练员,很想干好,也很有冲劲儿,但是带队的经验跟一队教练还有一些差距。现在我们整个队的教练都在一起,就可以起到一个“传帮带”的作用。二组的教练可以看到一组教练是怎么带队员准备世界大赛的,如果仅仅是从电视转播里看,显然没有现在近距离的效果好。

  国家队这么多人,年龄上的差异比较大。所以从管理上我们还是分成一、二组单独管理,训练也错开。一组的训练主要抓质量,二组的训练主要抓基本功。尽管在管理和训练上分开,但一组要打比赛的时候,二组就可以安排观看和学习。我觉得这样也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看,这帮小孩儿的训练质量、激情斗志都还不错。原来我们封闭训练的时候,两边就岔开了。我们在这边,他们在家里,所以连二队小孩儿的名字都叫不齐。现在对他们的水平、思维、动态,也可以进行一些指导。如果他们能够得到一组教练的指导,对他们的进步也会有很大帮助。记得我跟孔令辉刚上一队的时候,也就15岁。现在二组的小孩儿最小也有十四五岁了,所以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进一组。但是如果他们远离一组的话,就很容易看不到目标。现在他们能看到的目标都在眼前,就会更有激情,进步得也能更快。

  此外,现在还有一部分“苗子集训”由钟金勇教练在成都负责,刘国正也在那边帮忙。那个集训就是把各省市没有进国家队的小孩儿组织到一起训练,我们从地方也调了10多个教练过去。他们春节不放假,选拔出来8到10个人,跟我们二组后面的队员进行交流,这样也是为了调动那些教练和队员的积极性,在整个国家队的体系中起到一些衔接的作用。

  直通:最想看见冷门出现

  这次男队直通比赛的赛制由以往的大循环变成了单淘汰,实际上也是为了推广乒乓球项目。因为想要比赛更加好看,就必须让运动员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如果运动员已经疲于这种比赛,没有多少积极性的话,也就很难吸引观众。所以我们需要先把运动员调动起来,然后再调动观众和媒体,这样大家才能够有激情和期待。虽然比赛也叫“直通”,但内容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原来是凭实力,现在就需要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包括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甚至是运气成分。

  这次参加直通比赛的8名队员是现在队里的主力。他们的排名是根据去年一年的国内外比赛积分累积而定,期间上下一直有浮动,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就比赛而言,我们把它设计得越接近世界大赛越好。首先,选择打淘汰赛,这样每个队员自身的压力就会很大。除了技战术之外,从心理和赛前的准备,遇到问题怎么摆脱都会有所体现。其次,比赛打五局三胜,也是根据世乒赛团体赛的赛制,让比赛更有悬念,更刺激一些。此外,在打比赛期间安排他们住酒店,也是为了从实战出发,让他们换个居住环境,创造各自备战的空间,逐渐接近世界大赛的氛围。第一天输了球的人就要搬出酒店,虽然说面子上可能觉得挂不住,但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必须让他们习惯,让他们了解到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唯一性。

  从几个人集训的情况来说,大家都非常努力,年轻队员一天可能“四练”。王皓、王励勤和马琳受小队员的影响,也是加班加点儿。前几天他们几个碰在一起还开玩笑,说现在已经被小队员带得有些乱了。老队员的身体恢复肯定没有小的快,所以他们中间也有一段时间感觉非常疲劳,非常累,但还是一直在坚持着大的训练量。

  第一天比赛爆出的冷门是我们近几次直通比赛中从来没有过的,这说明单淘汰的赛制还是很成功的。至少我们在第50届世乒赛团体阵容产生的第一名入围选手,是一个从来都没有报过世乒赛团体的人,这也成为了比赛最大的亮点。郝帅和许昕最终充分把握住了机会,尽管他们两个在队内的呼声比较低,排名也比较靠后的,但两个人都发挥得非常出色。进入决赛后,他们两个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如果说第一天他们可以拼对手的话,那么到了决赛他们只能拼自己,机会对于两个人而言都是均等的。决赛感觉会更残酷,因为输的那个人下次比赛又要重新开始,重新爬坡。这就跟国际大赛一样,不管是世锦赛还是奥运会,到最后只能有一个冠军,所以队员也要尽量去适应这种竞争。如果胜出,要摆正位置,如果失败,要重头再来,而且不能受情绪上的影响。其实这些队员不用看他们打比赛,就看他们打完之后的脸部表情就知道谁赢了谁输了。

  其实这次比赛,我是最想看见冷门出现的。比如到最后的决赛是许昕跟郝帅,或者许昕跟张继科,或者张继科跟郝帅,像他们这种没有参加过世锦赛团体比赛的队员的竞争。这样我们既看到了希望,又对老队员进行了冲击。因为一共只有5个名额,他们抢得越多,对其他的队员压力越大。同时还不断提醒他们不要总惦记着教练手上的两个名额,抱有侥幸心理,名额还是要靠自己去拼的。现在国际乒联关于缩减名额的提案还没有最终确定,离奥运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尖子里面拔尖子,冠军里面挑冠军,使用最残酷的选拔。因为大赛比的就是爆冷和不确定因素,虽然队内竞争我期望冷门的出现,但是到了国际赛场,我绝对不希望冷门出现在我们身上。正因为我们实力比较强,所以才要降低被别人爆冷的可能性。

  从比赛的结果来看,确实达到了淘汰赛制的目的。90后球员夺冠是一个好现象,许昕让我们看到了年轻队员的可塑性。而且他是靠自己的努力第一个率先抢到世乒赛的参赛权,不是靠教练的提拔和照顾。通过比赛的磨练,我相信许昕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世乒赛的参赛资格,现在的他会更加自信,也会看到自己更大的潜能。去年测评的时候许昕是全队第8,但是今年测评从2012年奥运会的角度考虑,许昕已经到了第4。今年可以说他开了一个好头,后面还有可能继续往上攀升。同时,许昕的夺冠给其他队员增加了很大压力,尤其是老队员。比如说王皓,近期状态低迷,第一天比赛后我就给他敲了警钟,如果他还吃老本的话,可能连2012年的竞争机会都会失去,更别说参赛了。

  另外,根据我们的赛制。第一次打出来的人,后面就不打了,由第9名雷振华进补。之前我们已经打了一次9到16名的大循环比赛,雷振华打第1,所以他先补上来。等第二轮1到8名打的时候,后面9到16也要重打,也就是说任何队员的成绩都不能一直带着,每次都要重新打。这样每个组打出来的第1还是有机会的,也就是理论上第17名也还是有机会的。现在我们队内全年的积分排名已经重新启动,比如说第一次打出来的人底分是800分,第二次打出来的是780,再后来是770。在国内的乒超联赛或其他比赛中,获得一场胜利积10分。国际比赛中,比如公开赛,获得冠军是100分,输掉一场外战要直接扣除100分等等。现在我们的积分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力求听取多方意见,做到权威和公平。

  至于后面的两次直通,预计在3、4月份各搞一次。这次比赛后,经过短暂的春节调整,2月16日我们要去卡塔尔和科威特参加公开赛,3月份还有德国、新加坡的比赛。通过世乒赛前的一系列比赛,争取调整出队伍最好的状态,争取在莫斯科卫冕团体冠军。

  直横大战:有责任给球迷奉献最高水平的比赛

  直通之前的“直横大战”,收视率很高,各方反应也都不错。策划“直横大战”的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从有这个想法之后,全教练组就在一起想办法。其实最初并没有确定“直板打横板”的形式,后来陈静说想搞一个国际性的比赛,请一些外国运动员来。考虑到每次中外对抗,不管是我们队员的状态、外国队员的信心还是商业比赛的受关注度,选手们都很难全身心的投入,观众也出现了一些审美疲劳。所以我们在比赛内容上就力求创新。

  首先我觉得必须要把对抗双方的实力弄的平均一些,如果实力悬殊比较大,不仅队员在信心上会受到很大影响,比赛也少了悬念。第二,既然外国运动员来到中国,又和我们一起到成都,去灾区看望小朋友,一起参加推广活动。我觉得没有必要总是把他们看作外国人,永远是和我们对立的。我们要体现出体育大国的风范,尤其是作为乒乓球这个项目而言,中国是绝对的大户。所以要把他们容纳进来,成为队伍之中的一份子。这样的话,全世界的球迷就可以看到,乒乓球不是光是中国的,它是属于世界的。只不过这次比赛是在中国举办,如果以后在韩国、德国,甚至在美国举办的话,我们都会积极参加。以前大家对待这种比赛总是把中外分得很开,中国队一定要赢,一定要为国争光。现在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淡化这些政治元素,就把乒乓球当作一项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它能够带给大家快乐,能够吸引大家参与是最关键的。所以从长远的角度和比赛的新意上,我们选择了“直横大战”,它能够使运动员抛开国界,让运动员单纯地为大家奉献一场世界上最精彩的乒乓球比赛。

  从效果上看,我们对这次比赛比较满意。球迷的反馈也很好,现场观众的上座率也很高。毕竟那天也不是周末,场地内能够爆满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时间仓促,我们前期宣传的时间又很紧。后来很多人都发来短信或打电话,说这个创意还是非常好的,至少他们看到了这次比赛跟以往不一样的地方。乒乓球的商业比赛就怕还没有开始打,大家就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的形式,预测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比赛里确定性的东西越少越好,悬念性的东西越多越好。现在大家之所以非常关注乒乓球,是因为中国队尤其是在男子方面,与外国运动员输赢各半。虽然近几年我们取得了很多很好的成绩,进步的步伐比外国运动员更大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去“放”掉任何的比赛,我们只能是把自己做得更强更大。况且我们拥有这么好的资源,拥有这么好的运动员,我们有责任给球迷奉献最高水平的比赛。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刘国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