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冰壶市场拓展尚不完善 几大因素造成“小众化”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15:28  中国体育报

  卢 苇

  受中国女子冰壶队连续征战冬奥会、世锦赛的带动,冰壶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如何普及和推动冰壶在中国发展,记者采访了北京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董事长魏德广。

  1997年,魏德广第一次在加拿大接触到冰壶。“它虽然是对抗性运动,但双方队员没有身体接触,竞争靠技巧和智慧。这恰恰是中国人、亚洲人的强项,所以我决定把这个项目带回国内。”

  从1998年到2005年,魏德广花了近8年筹备、修建拥有6条冰道的北京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他说,修建之初,并没有指望靠着冰壶馆赚钱。“当时只是把冰壶当成度假村的一项设施,希望以商养馆,以馆促商,但没想到,现在冰壶却成了招牌。”

  魏德广认为,冰壶在中国逐渐为人认知,与竞技运动的发展分不开,“运动员在一个项目上取得成绩后,会提升社会关注度。有了关注度,才会有需求,才能有市场。”冰壶中心建成后,有4年只提供给专业队训练,2009年才对外运营,民众对冰壶的态度,也产生了巨大反差,“以前只有专业的才会来,去年在大冬会和世锦赛的带动下,民间认可度越来越高,现在团队游客就占了90%以上。”魏德广说。

  在魏德广看来,要普及冰壶,首先要做的是培育市场,其中包含受众人群、冰壶场馆、生产厂家等一整条产业链。冬奥会为扩大受众群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场馆稀少,生产厂家缺失仍是制约冰壶普及的因素。“冰壶对冰面的要求很高,U型面需要专业的制冰师制作。为了冰面平整通透,每隔几天还需要用纯净水和牛奶进行修复,此外还有人员、制冷等。投入大,打冰壶的人少,收益有限,愿意建馆的更是屈指可数。”冰壶馆没有形成规模,国内冰壶设备的生产企业也就无从催生,即便生产了,也少有销路。纯进口设备无形中提升了成本,于是造成冰壶“小众化”。

  经营冰壶多年,魏德广觉得,在市场拓展不完善的前提下,冰壶的价格显得“过高”,“高尔夫球不管建设还是消费,都在冰壶之上,可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建场、愿意打球。归根到底,还是国内的冰壶市场没有培育起来。”

  不过,魏德广表示,冰壶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市场拓展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已经有许多企业同我们洽谈合作。”他说,当冰壶场馆、厂家、市场完善后,普及并不遥远。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女子冰壶世锦赛专题 

更多关于 冰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