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
随着天津女排第七次登上联赛冠军宝座,2009-2010安踏全国女排联赛告一段落。回顾本赛季联赛,三个现象让我们深思,反省。
现象之一:保级战五局频发
今年全国联赛打满五局的场次比以往有了很大增加,尤其到赛季下半程直至小组赛收官阶段涉及保级球队的比赛中,更是一度出现A组五场比赛全部打满五局的“罕见”情况。按照一般逻辑,五局比赛往往是两队势均力敌,争夺激烈的结果,然而本赛季联赛五局场次的增多却并非场场精彩,这就不得不说说这个赛季的积分规则了。
本赛季全国联赛采用了新的积分计算办法,即取得一局胜利就可以积1分,目的就是为了刺激各队在比赛中每局必争,全力以赴投入比赛,并能够从客观上提高弱队的积极性。然而这种规则同样有不少可以被利用的漏洞,所以越是到保级的关键时刻,这种扎堆出现的五局球就不排除有合理利用规则的“嫌疑”了。
针对这种现象,中国排协也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将着手进行积分规则的补充和修改。在未来我们当然期望五局球的出现越来越多,但我们期望的是五局球能够带来全国联赛的真实精彩。
现象之二:“恒大模式”是否开创职业化先河
郎之队的“异军突起”无疑是本赛季全国联赛的一大看点,不过郎之队的诞生和发展真的开创了我们的全国排球联赛职业化先河吗?
其实从恒大俱乐部组建之初,到郎平四处挖人、选材之时,郎之队自身的全职业化特点并没有能够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优势。面对郎之队开出的转会费,其他地方队教练和赞助商可以说“No”,然而当郎平找到地方队所属的体育局时,主管领导的“Yes”可以让“No”显得那么无力和苍白。一个职业化俱乐部在为征战全国联赛开展工作时,这些工作却不得不使用着非职业的手段,原因只有一个——虽然那么多地方队都挂着“俱乐部”之名,但我们的联赛其实还并不“职业”,很多事还得靠“政府”。
很多人都说“郎之队”是全国联赛职业化的排头兵,但在这个赛季,“郎之队”还不过是一个“特例”。在成功冲入A组之后,功成名就的“黄金一代”也将逐渐相忘于江湖,“郎之队”为了下个赛季,又将展开选材、挖人的工作。只是这一次,不会那么容易了。
现象之三: “燕京”没落与“东方”退出
北京女排默默地降入B组,陪同她们的还有同样过着苦日子的北京男排。
在这个赛季中,北京排球的悲剧似乎成为全国联赛的一个标本。缺乏支持,缺少关注,人员流失……种种釜底抽薪般的“恶疾”在这个赛季的集中爆发,已让北京排球的沉沦从联赛之初就带上了几分命中注定的意味。
也许竞赛成绩不佳可以成为北京排球缺少关注和关爱的一个“借口”,但两夺联赛冠亚军的上海男女排在这个赛季居然失去了俱乐部的赞助,不由得让人欷歔。在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着媒体单位背景的上海东方排球俱乐部出资方悄然撤出,让上海排球队的姑娘、小伙子们一下子仿佛“无家可归”。
即便在被拖欠奖金的情况下,上海队的队员们依然兢兢业业打完整个联赛,的确值得我们钦佩,但发生在上海队身上的这个现象依旧让我们痛心。虽然上海队和北京队的遭遇有所不同,但其关键问题仍然在于目前我们的地方排球队还未曾拥有完善的自我造血功能,地方政府及地方主管部门的支持对于球队的发展甚至生存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只能恳请大家,多给排球一点关注,多给排球一些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