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乒超俱乐部贫富两极分化 限薪纵容大鳄吸纳大牌?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18日06:00  现代快报

  不管哪一行哪一业,收入往往是人们关注和议论较多的,体育界也不例外。中国体育界中,足球、篮球是公认的高收入项目,其实乒乓球运动员的收入也在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俱乐部承受不起为期三个月的乒超赛季就要为几名运动员付上几百万的薪水。

  2010年乒超联赛摘牌大会准备会昨天在北京举行,相比于2008赛季,今年的摘牌又推出了部分新举措,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将执行严格的限薪制度。事实上,“限薪”这个词语已经不是第一次与乒超联系起来,2005年就执行过一次,但最终不了了之。记者调查了解到,所谓“限薪”,注定只是对财力匮乏的球队说说而已,而资本大鳄主导的俱乐部更可以趁机吸纳明星球员。

  年复一年 乒超再次“限薪”

  今年乒超联赛改革中对运动员的薪水做出了明确限定:特级运动员年薪80万-120万,一级运动员年薪30万-60万。而此前,运动员的薪水只是有个薪金范围。

  记者采访的一位俱乐部老总认为,可以理解乒羽中心对运动员“限薪”的良苦用心,“联赛只有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我们就要花掉几百万的工资,再不限制我们肯定承受不了了。”这位老总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俱乐部的心思,这也是出台限薪政策的根本原因。乒羽中心方面的解释也证实了这样的说法,“这样是为了减轻俱乐部的负担,我们希望俱乐部可以负担起联赛的费用,因此在本次摘牌大会上严格使用限薪令。”2005年,乒羽中心出台“限薪”政策之后,甚至还挥舞起政策的大棒子——在最后期限前,如有人继续漫天要价,拒绝按照中心颁布的“限薪令”与俱乐部签约,将立即被开除出国家队。

  没有“限薪”之前,每家俱乐部每年的开支高达600万左右,其中,队员工资是重中之重。像张怡宁、郭跃这样的一线国手,每年仅3个月的联赛,税前收入达到近350万。如此高的工资要拜“挂牌转会”制度所赐。为平衡各队实力,中国乒协把获得过世界冠军的球员划分为特级运动员。规则规定:所有特级运动员必须参加挂牌转会,如一队拥有两名以上特级运动员,则至少拿出一名特级运动员参与挂牌。这给了球员自由交流的机会,但也给了那些以投机、炒作为目的,通过高价竞拍球星,把转卖主场作为赚钱之道的俱乐部哄抬球员身价的机会,据说一场张怡宁的比赛能卖到40万元。当然,乒羽中心也能从挂牌转会中提取不菲的“佣金”。

  两极分化 “限薪”纵容大鳄

  “限薪”对于大部分中超俱乐部而言,真是一件又爱又恨的事情。

  爱的是因为“限薪”可以节省出一大部分费用,有利于球队的长期发展。一位还在为冠名赞助头疼的俱乐部老总告诉记者:“我认为‘限薪’是必要的,乒超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除了几家有钱的俱乐部,大部分俱乐部每年都要为‘化缘’困恼。”不过这位老总同时也认为几名国宝级的选手多拿一点也无可厚非。恨的是限薪其实就是一纸空文,这位俱乐部老总给记者举例说:“听说浙江浙商银行队赞助商今年给球队掏了1000万,另外山西俱乐部也投入800万资金,碰上这样有钱的俱乐部,他的钱花不掉啊,就只能暗箱操作,合同上严格按照‘限薪’规定执行,私下里给多少钱没人知道啊。这样一来,能够挂牌上榜的球员肯定奔着钱多的俱乐部去啊!”

  说到底,乒超“限薪”类似于CBA外援的“限薪令”,CBA要求一支球队两名外援的月薪不得超过6万美金,像马布里这样在NBA拿着上千万美金的外援,6万美金全给一名外援都不够。“其实也就是说说的,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外援的薪水都是直接汇到他们在香港的户头上,篮协想查也查不起来的。合同上是一部分,剩下的私下里补齐就行了。”一位CBA俱乐部老总说,当听到乒超的限薪令时,这位老总哈哈大笑,“这不跟CBA‘限薪’一个样子吗,好的外援都去有钱的队伍了。乒超里国家队队员肯定也都奔着钱去了啊。”

  收入不菲

  球员最在乎乒超

  球员们都是吃青春饭的,谁都想多拿一点薪水,这无可厚非,那些早已赚得盆满钵满的奥运冠军们同样非常看重。

  在非奥运年里,乒乓球国手们的收入主要分为三块,乒超薪水、国际比赛奖金以及广告收入。其中最大头、也是最好赚的当属乒超的薪水。

  一位知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像马琳、王励勤这样的奥运冠军,一年乒超的收入绝对不止‘限薪’的那么多,应该有200万左右,加上各种广告以及国际比赛的奖金,一年下来也有300万-400万的。这其中最大头肯定还是乒超的收入。”他说。

  (快报记者 沈忱)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专题 

更多关于 乒超 摘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