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奥运冠军周洋的成长轨迹 彩票站走出的大明星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04日15:44  三联生活周刊

  周洋的好友郝岩觉得,她的心里一直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拿到国际赛事的冠军。“我们一起去照大头贴,周洋特别喜欢选那些有‘加油’字样的照片背景,来给自己打气。”

  “奥运冠军的摇篮”

  周洋家位于长春市卫星路上的恒光小区。这是长春光机研究所的家属区,周洋的姥爷曾是光机所的职工。向里走约200米,一座红砖盖的四层楼房就是周洋家住的七栋。让她家易于辨认的标志不仅是悬挂在一层窗户上那条“体彩01064投注站,奥运冠军的摇篮”的横幅,还有未曾做过任何改变的老式钢窗。

  周洋的家里有两间半小屋,总共60多平方米。卧室里都是最基本的家具陈设。母亲王淑英告诉本刊记者:“每次周洋回来,她爸就得打个地铺睡到地上,母女俩挤在仅有的一张床上睡。”周洋家是4年前搬到这边的。之前周洋的姥姥、姥爷还在世,全家五口人都挤在六栋一套面积更小的房子里。

  因为另一间房是彩票投注站的缘故,周洋的父母已经习惯了没有隐私的生活,客人们总是推门就进,房间里天天都熙来攘往。而这两天最让他们感到猝不及防的,还是大批记者的到来。面对媒体的问题,王淑英显出疲倦,有时还会表示恼怒。她在网上已经看到了一些负面新闻,尽管这些只有10%不到,她还是担心自己的话会被记者拿去乱做文章。父亲周继文则非常随意,几乎有问必答。

  两人对待媒体的差别,似乎也符合他们在周洋成长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母亲总怕女儿受到伤害,无论是被媒体,还是被充满危险性的短道速滑运动。“在2008~2009年短道速滑世界杯日本站上,周洋在女子1500决赛中被韩国队的郑恩珠推出赛道,撞在护墙上,造成的颈椎错位现在还让孩子经常头疼。你要是母亲,你就能理解我每次看比赛的紧张,这种滋味太不好受。”说到这里,王淑英几乎要流下眼泪。在过去的岁月里,王淑英由于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不能陪周洋训练,对女儿的关心多是一句句的叮咛和嘱咐,或是周洋好不容易回家时,她准备的一桌女儿爱吃的饭菜。

  周继文给人的是一种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发挥天性的印象。周洋的一位启蒙教练哈振锋向本刊记者描述过这样一个情景:周洋初学滑冰时穿着带轱辘的冰鞋才刚刚能站起来,慢慢地像走路一样滑行。好几次周洋摔倒,站在一旁的周继文都面无表情,没有去管,要她自己站起来。周继文对女儿的爱护体现在他对周洋风雨无阻的接送和训练时的陪伴。哈振锋回忆说:“有一次冬天,看到周继文扣个大帽子捂个大口罩把周洋送来训练。原来是前一天回家的路上,因为下雪地滑,摩托车翻车了,周继文摔了个鼻青脸肿。就是摔成那样,也没耽误过孩子训练。”

  本刊记者到长春的当天,正赶上电视直播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的颁奖仪式,光机社区同时为周洋的父母和邻居们组织了“百家宴”。前来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每人从家里带出一两样家常菜,拼凑成一个长桌的宴席。

  相对于周洋这个几乎一年才回一次家的孩子,邻居们更加了解的是她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其中一位邻居告诉本刊记者,在经营彩票投注站之前,周继文和王淑英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周继文是长春市下辖的九台县人,1987年来到长春打工,在建筑公司的厂子里做预制板。一次在帮工友铲煤的过程中,3吨重的煤垛倒下来,砸折了周继文的双腿。等到3年后恢复,周继文只能做一些不需要太多体力的工作,卖过炸鸡、冰棍,也做过厨师。而王淑英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下岗之后,买了台毛衣编织机,靠收取加工费来补贴家用。

  走上滑冰路

  在光机小学的春季运动会上,已经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退下来的老教练崔顺子发现了周洋。那是1999年,周洋上小学一年级,参加了60米和100米的短跑。“她的速度、节奏、动作还有爆发力我觉得都挺适合来搞大速滑。”崔顺子对本刊记者说。运动会结束后,崔顺子递给周洋一张写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让她转交给父母,希望他们能够送孩子来参加自己开的业余滑冰班。

  在崔顺子看来,体校最不愁生源的时期是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动乱刚平息,家长怕孩子放学以后没人看着学坏,就把他们送去体校,孩子既有人看护,又能学到一技之长”。而到了90年代,尽管来自长春的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春露、李佳军在国际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他们的家乡,主动送孩子去学滑冰的家长还是寥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给他们精心设计前途,很少从孩子的才能和心愿来考虑。吉林省和同是冰雪运动大省的黑龙江相比,在滑冰的普及程度上也有差距。哈尔滨大速滑的业余训练场,人多得好像煮饺子了,而在长春体校,规定开课的最少人数是16个学生,想把这些人招齐都费力。”

  崔顺子在那次的运动会上给好几个孩子都塞了纸条,最终只得到了周洋父母的答复。据周继文回忆,周洋回家转述这件事情,他还把“滑”听成了“画”,以为是让孩子去学艺术。在搞清楚后再联系崔顺子,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对于别的家长,朝鲜族出身的崔顺子还要用自己并不利落的汉语苦口婆心地做一番思想工作,把练滑冰的好处一二三四地来讲,周洋家却相对来得爽快。“现在看,家长太关心孩子的未来也不是什么好事,不如顺从孩子的天性。周洋的父母知道孩子体育好,幼儿园就跑得特别快,于是就把孩子送去滑冰,就那么简单。”

  崔顺子教的是速度滑冰,不是短道速滑。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速滑使用400米长的大跑道,比赛时两名选手同时滑跑,每滑一圈交换一次内外道,最后用时最少者获胜。短道速滑的跑道每圈长111.12米,多名运动员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时起跑,滑行过程中可以随时超越对手。前者是纯粹的人和时间的竞争,后者则是人与人的竞争,既要求速度,又讲究战术。当时在长春,速滑还没有室内冰场,只能在室外的平地上浇冰来练习。周继文观看女儿做陆地练习时和旁边的家长闲聊,得知马上来临的冬天里平均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会让孩子非常遭罪,就帮周洋做出了决定。在跟从崔顺子学了3个多月的速度滑冰后,周洋转到长春体校业余组教练哈振锋那里学习短道速滑。

  由于是自己亲自物色到的体育苗子,崔顺子一直都惦记着周洋的成长。2004年底,长春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外聘了韩国教练金善台来训练包括周洋在内的一批有潜力的运动员。崔顺子教课的场馆和短道速滑馆邻近,每次那边的冰点没到,她就先过来看看周洋的训练情况,也和语言相通的金善台聊天。许久,金善台才恍然大悟,原来周洋曾和他提到的“把我在运动会上挑中、引向滑冰之路的老奶奶”就是眼前的崔顺子。

  受“偏爱”的孩子

  进入业余短道速滑队后,周洋每天都要参加训练。王淑英向本刊记者回忆:“业余队训练的冰点都在专业队之后,排到凌晨4点到6点的时段也很正常。冬天路不好走的时候,要提前一个小时出门,她爸开始骑个自行车,后来改用摩托车驮着。要是凌晨训练,放学后周洋就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滑完冰直接上学去了。”

  曹淑华是周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班主任,她对周洋的印象颇深。“个头儿不算高,在62个人的班里坐在第四排。周洋从来都不穿裙子,夏天的时候就穿短裤,露出两段结结实实的小腿。别看她外表像个假小子,内心却是个温顺的女孩儿。在那么大的班里,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摩擦,可我从没听说周洋和同学相处有什么矛盾。周洋的体育成绩特别突出,文化课成绩也能保持中等,可她在同学面前却不张扬。每年区里开运动会,体育老师都找到我问‘周洋到底能不能参加?都指着她能够得800米和1500米的冠军呢!’”

  周继文来送女儿上学,经常会和曹淑华聊起周洋滑冰的情况,希望她能理解周洋的辛苦。曹淑华认为自己是那种特别严厉的班主任,“遇到写起卷子来马虎的学生,可以当场撕了让他重做”。而面对训练和学习两不耽误的周洋,她格外照顾。“中午的时候,我在班里边判作业边看着周洋午睡,把其他孩子都轰到外面去玩儿。周洋也是体力好,根本睡不着。我就记得有一次,周洋从椅子上爬起来,过来说要帮我重新来写黑板上的评比表格。我才意识到她的板书特别漂亮。”

  到了五、六年级,周洋缺课开始增多,那会儿正是她滑冰水平逐渐显露的时候,慢慢明确要向一个专业运动员发展。哈振锋发现,周洋的耐力很好,每次做每组30圈、连续来滑3组或5组的训练,大部分孩子会扶着腿偷懒或者滑着滑着就不跟了,唯有周洋每次都能坚持下来。“当时业余班里一共有7名男生,我让周洋跟着他们来滑,结果周洋在最后几圈里还能和男生拼一下。”哈振锋的爱人带的是高一级别的专业水平运动员,那里的运动员至少比周洋大3岁,1988年出生的郝岩就是此时听说周洋的。“张老师说在业余队里有个孩子无论动作和领会能力都很强,会和我们一起练习。业余队的孩子过来并不多见。”

  2001年,周洋在吉林省比赛上第一次获得了冠军,拿到了她短道速滑项目的第一枚金牌。当年11岁的她也成为最年轻的省比赛冠军。

  魔鬼训练下的成长

  2004年11月20日,韩国教练金善台正式来到长春冬管中心任教,专门训练中心精心选拔出来的8男8女共16名运动员。他们的年龄在13岁至16岁之间,水平是介于专业队和业余队当中的二线运动员。周洋凭借2003年在省比赛中包揽少年组全部7枚金牌的成绩,顺利入选其中。

  “1998年的长野冬奥会和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结束之后,一批来自长春的短道速滑选手如王春露、杨阳、孙丹等相继从国家队退役。那时长春市的短道速滑人才属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我们暂时没有培养出新人来接替退役队员进入国家队,这成为聘请韩教一个最直接的原因。”长春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饶刚主任告诉本刊记者,“另外,中国和韩国在短道速滑上的差距也越拉越大。盐湖城奥运会上,除去杨扬在500米和1000米中摘金,剩下的短道项目,无论男子还是女子,几乎被韩国队包揽。”

  金善台带来了迥异于以往的训练方式,以“量大”和“细致”两个特点最为明显。曾经担任金善台助理教练的孔新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以前训练一天也就三四个小时,金善台来了之后,保证每天训练量都达到七八个小时,练一天就顶以前的两天。对周洋的方案也考虑到她耐力好、擅长长距离的特点。比如和其他女队员一起滑冰的时候,要做每组20圈的练习。金善台往往会叫4个女队员以接力的形式来带她,每个人带4圈,每圈速度要求是10秒。周洋在后面跟着,自己滑行不停,这样她的速度和耐力就能达到一个极限。金善台有时候也把周洋和五六个男队员放在一组来滑,把他们的距离拉开,让周洋往前做追逐。”

  针对周洋的弱点,金善台引进了新的训练方法来改善:“周洋在弯道滑跑时,臀部往里面顶得太大,出弯道的时候节奏加不上去;她的滑行重心偏后,就像往后坐着滑似的。金善台将陆地上做的布带牵引练习第一次应用到冰上训练,让周洋着重练习弯道倾斜的角度和学会重心控制。”

  张启超是当时周洋的队友兼室友,后来和周洋前后脚讲入了围家队。她对本刊记者说:“在最开始的一个季度,包括周洋在内的每个队员都很痛苦。上楼梯特困难,下楼得反过身来下,去厕所也得一点一点蹲下去。周洋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特别能吃苦,一定要把教练布置的每项任务都完成。”

  周洋就是那时候开始在冬管中心住宿的。这座四层楼的建筑就在滑冰场的对面,一、二、三层包括了运动员的宿舍和食堂,四层是教练办公室和一个陆地训练场。郝岩也是金善台带领的这支二线队伍的成员,住在周洋的隔壁。“训练生活非常单调,每天从早到晚就是冰场和宿舍楼的两点一线。那时候大家都没有电脑,每天训练完洗个澡,在床上看看书听听音乐,21点半就熄灯了。天气晴好的夜晚,周洋在结束一天的训练后,还会去绕着南岭体育场跑圈,或者拿着布带出去找个地方拴上来做牵引练习。”

  在郝岩的记忆里,周洋一直都是个内向、话少的人,“如果训练时动作总是做不好,周洋就会不开心,更不怎么说话了”。金善台则很善于在枯燥的训练中调节气氛。孔新告诉本刊记者:“他在这方面的节目可就多了。他有时候会把周洋撂倒在冰上,拖着她的冰鞋在冰上转圈,想要逗她高兴。”

  郝岩觉得,周洋的心里一直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拿到国际赛事的冠军。“我们一起去照大头贴,周洋特别喜欢选那些有‘加油’字样的照片背景,来给自己打气。”

  2006年底,周洋在获得短道速滑世青赛女子超级1500米冠军和全国短道速度滑冰联赛长春站女子1000米冠军后,被国家队的李琰看重。这让饶刚感到吃惊,尽管他当初把聘请韩教的短期目标设定为向国家队输送3~4名队员。“那年周洋才15岁,我没想到国家队那么早就把她招进去了。”饶刚告诉本刊记者。

  实习记者◎丘濂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周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