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哥华冬奥会留下问号 现在比金牌以后比什么?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02日16:08  新华日报

  温哥华冬奥会的圣火缓缓地熄灭,黑海边的索契已经发出了召唤。中国军团在温哥华的表现值得大书特书:创纪录地夺取了5枚金牌、11枚奖牌,打破俄罗斯人对双人滑项目的垄断,中国短道速滑队包揽了女子4枚金牌。申雪、赵宏博、王濛、周洋、李琰,这些冰雪英雄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的瞬间,也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思考……

  未来,更精彩还是更无奈

  回首16天当中那一次次的震撼和感动,除了欣喜之外,我们更应该多一份冷静,看到金牌背后隐藏着的不易和未来的艰辛。温哥华的精彩亮相之后,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到底是精彩还是无奈?

  温哥华的金牌,是对申雪/赵宏博这对冰上情侣18年执着追求的最好回报,但是他们退役之后,无论是庞清/佟健,还是张丹/张昊,要保持中国在这个项目的优势仍然困难重重。

  包揽女子短道速滑4枚金牌,曾是中国队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严格说来,包揽只是一种偶然。击败韩国人并不能说明已经超越,至多只是平起平坐而已。如何迎接卧薪尝胆的韩国人下一轮猛烈的挑战,将是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直接面临的问题。

  5块金牌背后,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而更严峻的现实是中国冬季奥运项目薄弱的基础。外国媒体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冬季项目传统的国家,这句话真切地道出了现状。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北冰南移”的战略,想依托南方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依靠社会化、市场化的体制拓展大众参与的广度,提升我国冬季竞技水平。然而,20多年过去了,现实却是“北冰难移”,真正能派出专业队参加全运会的仍然只有黑龙江、吉林和解放军,而双人滑、女子冰壶、冰球等多个项目实际上只有黑龙江一枝独苗。

  奥运工程犹如一座金字塔,每一个冠军的脚下都是一个由数以千计乃至万计的人组成的塔基。然而,中国冬季项目不仅仅承办单位少,而且每个项目的人才储备也少得可怜:全国仅有6对双人滑选手,冰壶专业选手不到100人,女子冰球不足30人(加拿大是8万人!),冬季两项全国连10个专业运动员都找不齐……

  让人多少感到欣慰的是:借助温哥华的东风,凭借创历史的5枚金牌,冬奥会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无疑给中国冬季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这甚至比拿到5枚金牌更重要。我们期待中国军团能够在索契再度突破,更期待中国冬季项目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长足发展。

  现在比金牌,以后比什么

  本届冬奥会在时间上和中国的春节几乎重合,广大中国观众在享受春节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尤其关注能否超过韩国。

  在昔日亚洲体育霸主日本实力衰退之后,韩国一直是中国体育在亚洲的头号对手,1986年的亚运会和1988年的奥运会则是中韩体育对抗史上韩国最为风光的时刻。但随着中国“奥运战略”的确定,中国综合国力的长足进步通过举国体制逐步投射到竞技体育领域,加上训练模式和管理理念也日益国际化,从整体而言韩国已经不是中国竞技体育等量齐观的对手了,但对抗依然激烈,在可以预期的将来,韩国人依然是必须尊重的对手。夏季项目上的射箭、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足篮排三大球,韩国运动员都是我们强劲的对手;非奥项目中的围棋,中韩之争也精彩纷呈;而温哥华冬奥会则是这场对抗的最新版本——

  花样滑冰赛场,双方分别拥有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申雪/赵宏博和金妍儿,可谓各擅胜场;短道速滑则是中韩冰雪项目了断恩怨的决战场,运动员斗得火花四溅,教练员也互不相让,韩国短道队的优势虽被中国队颠覆,但在速度滑冰领域却收之桑榆。竞技场上的对抗落幕后,中韩两国的网民依然在各大网站上就中韩孰强孰弱、裁判到底公正与否纷争不休,甚至超越了体育范畴,把论争扩大到了文化、民俗、国民性……平心而论,1500米和3000米接力两块金牌的旁落确实让韩国人很难接受,韩国最后在金牌榜上力压中国,韩国体育迷的心态才不至于太过失衡。

  竞技体育关注金牌,当然没错,君不见,就连长期在列强金牌争夺战中比较淡定的加拿大人这一次也“把持不住”,空前地加大了投入,成了又一个在金牌榜上过了一回老大瘾的奥运会东道主。但体育的意义不应该仅仅是金牌。中韩这对老对手的对抗长期以来是以金牌争夺为主旋律,展望未来,能否玩出点新花样?

  冬奥之后,中韩体育的金牌之争当然还会在各个项目中延续,但中韩的体育人乃至广大体育迷,能否跳出“成王败寇”的思维?时代在变,体育的理念也在变,希望中韩体育比拼的不仅是金牌,还要比谁能够贡献姚明、金妍儿这样的世界级体育明星,比比谁的体育产业更加发达、能给国民奉献更多的幸福感……

  享受与参与,哪个更重要

  冰球馆中,美加男子冰球队贴身“肉搏”,场面之激烈让人肾上腺素激升。央视主持沙桐更是发出了“是男人,就该去打冰球”的感叹。

  冰面上,申雪/赵宏博舞动奇迹,一曲G小调《柔板》,两人相依相偎,相随相伴,那份甜蜜与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屏幕前每一名观众。 

  …… 

  奥林匹克圣火在温哥华缓缓熄灭,但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却点燃了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体育之火。16天的冬奥之旅,让多少人一次次被体育的原始魅力所感染,冬奥不仅有“更快、更高、更强”,还有“更美”。一时间,看冬奥成了时尚,“原来冬奥这么好看”,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总是那些冰上风情、雪中魅力。

  恭喜这些观众,因为学会观看、懂得欣赏,意味着您已经迈出了感受体育魅力的第一步;但只有投身其中,才能真正得其三昧。

  可是,冬奥之后呢?尽管有些煞风景,但还是不得不说,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投身到冰雪运动中?莫非,要等到4年后的索契,才能让我们在电视屏幕上重拾这份白色感动?

  客观地说,除却东北三省,我国大部分地区缺乏开展冰雪项目的条件。可看看美国的迈阿密、洛杉矶吧,气候堪比三亚,但他们却拥有两支实力/战绩和票房都不俗的职业冰球队。需求决定市场,只要有民众的参与,体育之花自然会纵情绽放。

  我们不妨看看足球的例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球迷群体,因为世界杯、欧冠、英超、意甲、阿甲……绝大多数的足球赛事都是免费直播,这是国外球迷做梦也不敢想的好事,但“光说不练”却是大多数中国球迷的选择。怀揣啤酒肚的他们,更愿意坐在沙发里指点江山,到头来,我们的足球人口还不到德国、荷兰的零头,尽管他们的人口不过是我们的零头。冰雪项目的命运更是如此,即使他们现在赢得了大量粉丝,但未来真正能有几个人走上冰场,亦或是拿起冰壶呢?

  不仅仅是足球,哪怕是我国的优势项目,都面临着人才基础薄弱的担忧。青少年参与人数少,一是父母不参与,缺乏言传身教的影响;二是在如今的体坛环境与体制下,很多父母也不愿意让独生子女参加。很多对抗性较强或者是比较艰苦的项目中,从事基层训练的孩子,多是农家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拼的是吃苦精神,靠的是“跳龙门”的追求,而不是对体育的热爱。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

  所以,这不是气候的问题,也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体育不仅仅是用来看、用来欣赏、用来享受的,它需要我们亲身参与、投身其中,在汗雨挥洒中感悟激情。这,才是体育真正的魅力所在。 

  本报记者 孙庆 林华维 董晨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