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太美好,只会让现实显得愈发残酷。冬奥会赛场上,佼佼者披金戴银,既有激情也不乏煽情,但当曲终人散,做东者发现自己不光得收拾一地狼藉,还陷入债务阴影时,他会否悔不当初,梦想着清零重来呢?
据美国媒体报道,本届温哥华冬奥会的负债已达10亿美元。虽然国际奥委会和温哥华奥组委的最终结论尚未出炉,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届冬奥会不可能实现直接盈利了。
或亏50亿美元 拍卖场馆还债
有“房奴”,有“车奴”,有“孩子奴”,现在温哥华居民担心的是,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会否成为继蒙特利尔后又一个被奥运债务所奴役的反面案例。这份忧虑早就被揣上了,在温哥华提出申办2010年冬奥会的时候。因为直到那会儿,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的债务都还没清零(债务高达13亿美元,最后一笔偿还于2006年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温哥华人的紧张并非空穴来风。
本届冬奥会期间,有些人关上了电视,还有些人手举标语牌走上街头。让他们心生抵触情绪的不是冬季运动本身,而是那一摞摞无形的账单。
在这群人中,贫困人口及无家可归者凝聚成了一股主力。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贫困人口超过64万,平均物价和失业率居加拿大之首。对这方土地上的纳税人来说,什么是他们最在乎的,医疗保障、廉价租房还是一届赔钱的冬奥会?
尽管尚未得出精确数字,温哥华及整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得承担账面上的多少债务,但据2008年时的一项抵制奥运声明,如果温哥华没有举办这届冬奥会,那它在未来5年中本可为当地居民增加50%的福利投入。在超支的前提下,这个假设中的实惠只会更让人眼馋。
判断一届奥运会办得值不值,一个相当著名的论调是,奥运会的举办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度,并继而带动他们的参与度(尤其是在青少年一代的培养上)。不过现在,另一种声音正在加拿大国内流行:同样一笔钱,究竟是用在普通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有意义,还是非得把它投到奥运经费里才算发挥作用?
十个锅子七个盖,僧多粥少难摆平。实际上,这还不是人们抱怨的全部理由。一座城市,如果游客们过得舒坦了,那势必就是建立在部分主人们极不舒坦的基础上。“满大街都是醉醺醺的酒气和东倒西歪、忘记了时间的人”,“奥运会在我们这座城市举办,但只进个颁奖广场,也要收我们钱”——抱怨的声音,比比皆是。
计划赶不上变化,预算方案就此打了水漂。本届冬奥会启用了加拿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安保措施,阵容堪称豪华,但与此同时,钱也哗哗地一去不回了。
2003年温哥华申办冬奥会时,他们给安保方面开出的预算是1.75亿加元。不过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却只够充当首付款。尽管加拿大政府尚未就温哥华冬奥会理出收支明细,但英美两国媒体已大唱“哀歌”,预言加政府在去年2月底发布的9亿加元安保预算计划的底线也难以坚守——实际支出飙升10亿大关。
反恐等级一升再升,这是本届冬奥会安保“大出血”的根本原因。温哥华2010综合安全部成立于2003年,其中,加拿大皇家骑警局就是这张安全网的“头脑”所在。该骑警局是加拿大警方的一个管理机构,平时便负责国家、省、市三个级别的治安工作。此外,温哥华奥组委还与三家私营安保公司(两家来自加拿大,一家来自美国)签订协议,请他们协同工作。
温哥华2010综合安全部需为冬奥会30个场馆(包括比赛类和非比赛类场馆)提供保障,同时还得确保各代表团运动员、官员、各国贵宾及普通观众的安全。一个艰巨任务的完成自然需要一个庞大团队的支持。6000名警察、4500名军人、5000名私人安保人员及30000名志愿者——虽然这些数字都只是约数,但背后的消耗已是惊人。
天价账单一出,人们自然好奇谁是埋单者?当温哥华冬奥会的安保预算一路飙升至9亿加元后(去年2月底),加拿大政府承诺此项开支将由联邦政府承担。但同时,作为温哥华的所在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得替联邦政府负担一项总额为1.65亿加元的非奥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条绳上,同甘共苦,谁也逃不了谁的。
安保费用的大大超支全拜亢奋的恐怖组织所赐,但若非正赶上了金融危机大爆发,温哥华的财务状况也许还不致落到如斯境地。
奥运会舞台上,夏季奥运会总是更引人关注些。金融寒潮一爆发,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筹办频受记挂,而与这场危机更直面交锋的温哥华却被人冷落了。2009年,北电集团和通用汽车先后宣布破产保护,原本它们都是本届冬奥会的赞助商。资金链运转不畅曾致使运动员村的建设一度陷入停顿,危机时刻他们幸得国际奥委会4.32亿美元的应急资金注入,这才让各项工程如期完工。只不过,救急不救穷,欠下的迟早都得还。
在前金融危机时代,温哥华地区的房地产业一直发展得不错。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拿大一度对本届冬奥会的钱景看好——寄希望以奥运加速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共同繁荣。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不光奥运赞助商中有人歇菜了,房地产开发商们也无力“冒进”了。
温哥华阴霾笼罩,现任市长罗伯森押错了宝。当初,他极力支持在奥运村建设计划中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并因此成功上位,以极高的支持率入主政府。当初罗伯森的美好蓝图是,开发商出钱建设,组委会免费使用,赛后奥运村板块自动转为高档地产。他的着眼点是政府税收及奥运村周边环境的改善。自悉尼奥运会后,这一模式便开始流行。
可惜,天不从人愿,金融寒潮突如其来,开发商们纷纷缴械。为此,温哥华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不得不出面借贷,并要求联邦政府支援,以如期完成奥运村的建设。仅在这一项上,温哥华政府的额外投入就在12亿加元左右。尽管并非没有收益,但后期回报周期较长的困扰却是实实在在的。
曲终人散,繁华褪尽,拍卖开场。因为冬奥会的特殊性,运动员们不可能全都集中在一个奥运村里,所以比如高山滑雪等项目的参赛者,他们的落脚点就是一些滑雪区原本就建有的度假村。
不过在温哥华重归平静后,好几处“奥运度假村”的命运都将再度转折。或受危机影响,或受天气左右(这个冬天雪少),它们在冬奥会闭幕后将进入拍卖程序。
本报记者 章丽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