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短道速滑教父硬着心肠当"魔鬼" 27年见证中国变强大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01日10:24  法制晚报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的姑娘们狂卷四金,铸造了中国冬奥历史上最辉煌的冰上传奇。

  短道速滑从1981年在中国立项至今,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便站在了世界巅峰,笑傲群雄。作为该项目在中国的“开山鼻祖”,功勋教练辛庆山在27年中见证了中国短道速滑运动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进程。

  当第一支集训队成立之时,由辛庆山挂帅的中国短道速滑队加上队员、领队和队医,正好十人。而正是从这十个人的团队开始,中国短道速滑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蓬勃发展,2002年实现中国冰雪军团在冬奥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同样是短道速滑赛场,一次又一次飘扬起激动人心的中国红。

  “正是靠着一代代短道人的努力,使得中国短道速滑在今日大放异彩。”辛庆山感慨道。

  短道奠基

  首支国家队 只有七个队员

  运动员时期的辛庆山,曾是全国冠军,但一场车祸让他的右腿粉碎性骨折,断送了运动生涯。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兴项目的短道速滑,并不受老资格的冰雪人“待见”。而拖着伤腿的辛庆山则勇敢地抓住了机遇。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你是如何接触到短道速滑项目的?

  辛庆山:短道速滑是1981年从日本引入到中国的,当时日本短道速滑水平很高。第一次接触到短道速滑时,我还是吉林省速度滑冰的教练,到长春听课,和日本的教练、队员一起训练学习。

  1981年4月,中国第一次举行短道速滑的比赛,当时在北京首体,都是大道的队员参加测试赛。吉林省短道队成立得比较晚,领导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干,我觉得这个项目很适合亚洲人干,就在1983年担任吉林省的短道速滑教练。

  FW:这么算来,你第一次当短道教练才23岁。当时省里没有觉得你年轻吗?

  辛庆山:由于大道是传统项目,很多老教练觉得短道是新兴项目,从训练条件到队员条件都不是太好,不太愿意做。我最开始接触短道训练理论,还是跟来华交流的加拿大专家学习的,这才从大道的思维脱离出来,向短道转型。

  FW:当时从事短道速滑的运动员多吗?

  辛庆山:一开始,我们只能从大道挑条件不是很好的队员到短道来训练。1987年正式成立国家集训队后,我们招入了7个年轻队员,包括李金艳、李琰、乔静等五名女队员和两个男陪练。

  训练条件

  脚穿杂牌鞋 化脓坚持训练

  如果说,速度滑冰是运动员与时间赛跑,那么短道速滑更注重团队合作和技战术的运用。无论是训练场地还是训练器材,两者都截然不同。

  不过,当年作为“新生儿”的短道速滑的训练条件却远不如当时的优势项目速度滑冰,就连冰鞋都是由国内厂家将大道的冰鞋简单改装而成。穿着“四不像”的杂牌鞋,每天忍受着超负荷的运动量,脚被磨得血肉模糊,老一代运动员就是这样一次次向冠军发起冲击。

  FW:当年短道队的训练条件怎么样?

  辛庆山:短道速滑刚在国内开展时,运动员都是在室外训练。我记得1984年我带着队员在齐齐哈尔训练,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冬天,和花样滑冰共用一个场地,连挡板墙都没有,队员摔出去老远,受伤的队员很多。

  好在1985年,北京首体建立国内第一家室内冰馆。后来哈尔滨、长春也开始建馆,短道速滑才搬到室内训练。不过,那个时候的冰鞋很软,质量很差,上面糊着胶水,根本没法看。

  FW:是因为当时冰鞋的质量不好?

  辛庆山:是根本没有短道速滑的冰鞋。当时国家队并没有专项进口的器材,运动员都穿着国产的大道用的冰鞋,只不过在那基础上加硬,冰刀也简单焊了下。

  直到1985年年底,当时的国家体委从国外统一订购了一批短道专用冰鞋,也只能给一部分选手使用。那时候我们的队员到国外比赛,看着老外的冰鞋特别羡慕,老外看我们的“杂牌鞋”也觉得很奇怪。

  FW:穿着这样的“四不像”冰鞋,不会影响训练吗?

  辛庆山:因为冰鞋不合适,队员脚化脓的太多了。有的女队员每次穿鞋、脱鞋都疼得直哭,但我对运动员的要求就是,只要不感染,能坚持就要坚持。

  我记得当年带李琰的时候,她的脚后跟被冰鞋磨得肿得特别大,根本穿不进去鞋了。后来队医找到海绵,垫在鞋子里,她一边哭一边坚持训练。

  执教方式

  “大哥”外冷内热 严厉出成绩

  由于20岁出头便执掌国家队教鞭,面对着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队员,年轻的辛庆山不得不板起脸,硬下心肠,扮演起“魔鬼教头”的角色。

  而杨扬回想当年训练的辛苦,虽然用“冷酷无情”来形容恩师,但这并没有影响师徒之间的感情,背地里甚至与杨阳等姐妹偷偷喊他“大哥”。

  FW:1987年,当你开始带国家集训队时,你才27岁。面对这些70后的女孩子,你怎么得到队员的信服?

  辛庆山:在训练中,我对运动员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自己都觉得很残酷。看着她们在冰场上练得直掉眼泪,我其实心里很心疼她们。但我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如果训练中迁就了,运动员的成绩就上不去了。但她们取得成绩了,回过头来就能理解我。

  我个人感觉,70后到85前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好管。毕竟当时物质生活不是很丰富,能够投入到训练当中。

  她们每天只比训练成绩,不比生活得失。我记得杨扬是1995年到国家队的,每个月有1000元工资,她一年攒了一万块,过年寄回家里。

  FW:从王濛开始,您带的都是85后的孩子了,有什么挑战吗?

  辛庆山:85后到90后的小孩优点是聪明,有灵性,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能像过去那样,光靠严厉管理是行不通的。

  现在,我除了经常给小孩们讲杨扬他们的奋斗故事,也会结合当前鼓励他们训练。像这次周洋冬奥会夺冠,看网上说奖金都快500万了,这将彻底改变她的一生和家庭。这两天,我和小队员说,学习周洋,将自己的事业作为投资,可比做生意回报率高。

  人才储备

  好苗子球找 人才质量下滑

  无论是刚刚起步时期,还是现在,中国短道速滑很多选手都是半路出家。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短道速滑的基层建设逐渐有了喜人的成绩。不过,近四年来始终在基层奋斗的辛庆山未雨绸缪,他认为,中国短道速滑人才储备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

  FW:现在中国队成绩这么辉煌,会不会促进更多的孩子练短道?

  辛庆山:现在中国队的成绩确实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这四年来,我帮助地方队执教,了解到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基层招生难度比过去大多了。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提高了,家里并不是很支持孩子练短道,毕竟这个项目训练非常艰苦。因此,基层教练选材很难。

  FW:您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吗?比如近些年,短道速滑专业运动员数量在减少。

  辛庆山:从人数上,这个下滑趋势并不明显,但质量上下降了很多。

  像前几年,好多人愿意学,我们经过筛选到体工队,现在是做了很长时间工作,才能招来一个。而且,像王濛、周洋这样有天赋,对冰刀、冰面有感觉的孩子太少了。本版撰文/记者 谷欣

  ◎人物简历

  辛庆山

  1978年

  速度滑冰全国冠军

  1980年

  吉林体校速滑教练

  1983年

  吉林体校短道速滑教练

  1987年

  国家短道速滑集训队教练

  1995年

  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

  2005年

  国家短道速滑队总教练

  2006年至今

  吉林短道速滑教练

  中国短道速滑队功勋教练辛庆山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李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