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琰改写中国短道速滑历史 她助中国队完成大换血

  

站在冬奥会最高领奖台上的中国短道速滑女队接力成员激动得抱成一团。

  焦点

  人物

  李琰率领中国队超越历史,成率队夺得冬奥会金牌最多的教练,获“女排有郎平,冰场有李琰”的赞誉

  ■新华社记者

  王镜宇 刘阳

  新华社温哥华2月24日电

  李琰,一个有故事的女人。

  24日晚上,这位有着中国国籍、美国绿卡,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人指挥弟子们夺得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中国队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练。

  救 星

  李琰进入中国队的视野

  在“李琰时代”到来前,中国短道速滑的功劳簿上最耀眼的名字是辛庆山。被称为中国短道速滑“教父”的他经过近20年的艰难奋斗,终于在2002年的盐湖城率队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杨扬一鸣,天下皆惊。然而,以杨扬为首的“四大天后”的退役让中国队迅速跌入青黄不接的泥潭。辛庆山当时的判断是:后继乏人,好苗难寻。

  功勋教头的江郎才尽把黑龙江的伊敏和年轻的冯凯推上前台,然而他们注定只是过渡性的人物。在2006年的都灵,孤军奋战的王濛勉力保住女子500米金牌,可是中国队全面的新老交替看似遥遥无期。也正是在那届冬奥会上,李琰进入中国队的视野。在“韩流肆虐”的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的8枚金牌只有两枚旁落。一枚被王濛拿走,另一枚属于美国队名将阿波罗,而李琰正是阿波罗当时的教练。

  贡 献

  中国队迅速完成大换血

  李琰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了王濛和其他队员,而最终征服他们的是李琰的实力。在她的主导下,中国队迅速完成大换血,周洋、刘秋宏、赵楠楠、孙琳琳、张会等年轻队员喷薄而出,后继乏人的断言被打破。自2008~2009赛季开始,中国女队在世界杯赛中的成绩全面超越韩国女队,而王濛的潜力也被李琰挖掘得淋漓尽致。

  在2008年11月的世界杯中国站比赛中以43.030秒的成绩打破自己保持的女子500米世界纪录时,王濛说:“两年前教练(李琰)问我相不相信自己能滑到42.5秒,我说不相信,现在我相信了。”

  2009年9月20日,又是世界杯中国站。当年的“刺头”王濛在更衣室里带领队友们为李琰送上意外的也是迟来的生日祝福,当时,李琰幸福地落泪了。

  选 择

  毕业后赴斯洛伐克执教

  在李琰的生命中,短道速滑注定有着难以割舍的位置。

  1988年,20岁的李琰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上夺得1000米金牌,可惜那时短道速滑只是表演项目。4年之后的阿尔贝维尔,短道速滑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可是造化弄人,李琰那次只获得500米银牌。

  1994年退役后,李琰进入东北财经大学攻读国际金融专业。4年本科毕业后,她被分到大连市税务局,但她发现自己仍然心系短道速滑。于是,远赴对短道速滑认识几乎是空白的斯洛伐克成为李琰的选择。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琰奇迹般地率领一群半大孩子夺得欧锦赛前4名,连斯洛伐克总统都亲自向她祝贺。2003年,她又接到美国滑冰协会抛来的“橄榄枝”。“当教练也是逐渐积累,后来在美国的时候基本达到成熟期。”李琰说。

  风 波

  回国执教被传将帅不和

  阿波罗在都灵夺冠后的深情拥抱让全世界记住了李琰,她本来有机会在美国再干4年。这时,祖国发出了召唤。

  李琰刚回中国队,面对中美两队队员同场竞技时很不适应。美国队队员早已习惯了她的声音,听到李琰的声音,美国队队员下意识地抬头寻觅,只是这声音变成了他们听不懂的中文。

  也许当时没人意识到,一场风波正在等着李琰。在2007年初的亚冬会上,中国队领军人物王濛在电视镜头前公开质疑她的执教方式,性格像男孩的王濛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出这样的惊人之举,能否驯服这匹烈马直接关系到李琰的执教前景。

  “开始的时候的确有困难,可我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我来(中国队)不是为别的,而是来做事的。后来自己改变很快,用心去和大家交流,大家也看到我是真心想做事的。”

  成 就

  率领中国弟子超越历史

  尽管艰苦的训练让队友戏称李琰为“后妈”,但她一点也不生气。“这么叫也许是因为我严厉,但又是真对他们好。”李琰说。

  李琰和她的弟子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一往无前。500米金牌、1500米金牌……中国女队连续夺冠的步伐差点在24日晚上戛然而止。当韩国女队第一个冲过终点之后,42岁的李琰倔强地面朝仲裁席直直地高举手臂申诉,经过漫长的等待,当现场裁判告知韩国队主教练判罚结果后,李琰忘情地跳向空中。在这一刻,她率领中国队超越历史,也成为率队夺得冬奥会金牌最多的教练。

  过去这4年对李琰来说是不平常的4年,在这4年里,女儿在美国长到了5岁多,而身为人母的李琰大部分时间在首都体育馆度过,只有在每年的两次假期,她才能和女儿短暂相逢,平常只能通电话。

  历史已经突破,完美近在眼前。对于李琰来说,她的人生即将面临新的选择。重返美国当一个更称职的母亲?还是留在中国继续自己的梦想?无论是走是留,都是美丽的决定。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