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南京! 解读千年古城为何能成功申办青奥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2月11日06:03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2月11日电(记者王恒志 蔡玉高)“南京。”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吐出这两个清晰的字眼,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南京沸腾了。

  风雨钟山,虎踞龙盘。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和年轻的青奥会在此相逢。

  南京此刻春雨纷纷,正应了“好雨知时节”的名句,南京市市长季建业高兴地说:“我们南京成功了!这是中国的骄傲,是江苏的骄傲,是我们南京的骄傲。”

  时光回到一年前,消息传出,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申请,很多人开始问:“青奥会是什么?”

  如今,是个南京人就知道青奥会,97.35%的市民对这次申办投出了赞成票。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由罗格倡导诞生,其初衷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年轻人中的影响,看重的是运动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和全世界青年朋友的互动,并以此让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能更广泛地被青年群体接受。2010年首届夏季青奥会将在新加坡举行,如此“年轻”的运动会,难怪当时知者寥寥。

  其实,正如南京的申办口号“和青奥共成长”一般,从青奥会一诞生,南京就一直在关注着青奥会。那第一次的凝望,还是北京奥运会前的2007年。

  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周旭告诉记者:“2007年国际奥委会提出要办青年奥运会,我们当时就想申办,但是听说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不能再申办青奥会,所以就放弃了。”

  一个小小的误读,时光就转过了两个年头。2009年2月,南京市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申请,当时的对手,有包括波兰波兹南市在内的五个城市。

  南京,举办过城运会、残运会、全运会,也举办过许多高级别的单项国际赛事,这将是南京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赛事。南京申办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副省长何权说:“我们有优势,我们有大量的办赛经验和高质量的场馆,我们有日渐完备的城市设施和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有国家省市和全体市民的支持,我们还有北京奥运会成功带来的财富。”

  2009年4月14日,南京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工作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双料副主席于再清和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担任主任外,很多曾在北京奥组委、奥申委任职及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职务的资深体育人也进入了名单,其中包括北京2008奥申委秘书长屠铭德,以及李玲蔚、邓亚萍、杨扬等体坛知名人士。这样一个豪华阵容,显示出南京市志在必得的决心。此时,南京的对手还剩下波兹南市和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市。

  随后的日子,是起草申办报告的4个月。这份报告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叩开青奥会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此时的申办委员会上下都十分低调,他们更多在做,而不是说。正如于再清所言,他们要做的是一份能体现青奥会和南京双重特色的申办报告,“不能犯低级错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8月27日,凝聚了大量心血的南京青奥会申办报告递交到国际奥委会,此时距离国际奥委会规定的最后递交期限还有一个礼拜。这份报告以中英法3个文本呈现,厚厚的文本里,诠释着南京对青奥会的理解和申办理念,同时将南京承办青奥会所能尽到的义务、所能提供的服务等一一娓娓道来。

  对申办工作而言,申办报告才是一个起步。要想取得承办权,必须经得起国际奥委会的各项评估。

  10月27日,南京完成青奥会财政预算报告。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是南京的一大筹码。2009年,南京市GDP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令国际奥委会刮目相看。评估委员会认为,对于国际奥委会而言,在南京举办风险最小,而另外两个城市在财政支撑和预算方面风险较高。

  申办委员会努力工作的同时,南京市民的热情也一天天高涨起来。

  ——10月,69岁的刘奎龙给萨马兰奇和罗格写信,“虽然是青奥会,但每个市民都会支持。”说这番话的刘奎龙在1998年-2008年十年间,和萨马兰奇通信20多封,北京奥运会上约萨马兰奇“来古城南京走一走”的话眼看要实现了。

  ——11月,南京市汉江路小学四(1)班的孩子们掀起了一场“签名支持南京”的活动,活动地点却远在德国。曾经到过南京的哥廷根市市长欣然成为首个签名者。

  ——11月,上万名青少年汇聚在南京奥体中心,展示南京百万青少年对青奥会的期盼。南京申办青奥会形象大使、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周璟豪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吸引世界青少年的目光,关注南京,支持南京,在南京圆起‘世界青年狂欢’之梦。”

  ——2010年第一天,南京传统的元旦长跑活动里出现“盼青奥”的主题,大街小巷有关青奥会的宣传语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市民逐渐了解青奥会、期盼青奥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与青奥共成长”的申办口号……

  北京时间2010年2月11日,加拿大温哥华,国际奥委会122次全体委员会议。

  箭在弦上,鹿死谁手尚不可知。此时,南京的对手,只剩下波兹南市。

  南京申办代表团一行28人屏息以待。在最后的陈述结束后,89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了投票,此刻,所有目光的焦点,都在罗格手中的信封上。

  南京!南京!

  九万里风鹏正举,南京和青奥会一起,从此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青奥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