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冬奥轶闻之二:缺雪酿惨痛事故 一赛道超5900万美元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2月04日08:29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第21届冬奥会即将点燃圣火,从举办地温哥华传来得有关雪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前一段时间,温哥华地区气温偏暖,且降雨量大,为解燃眉之急,冬奥会组委会有关人士称,将会动用运雪设备和卡车、甚至直升飞机,从海拔更高的地方运大量早先储存的人造雪和天然雪到各赛场。

  缺雪导致两选手毙命

  冬奥会是冰雪盛会,所有比赛都离不开冰和雪,赛地也都选在气候寒冷、冰雪充裕的市镇。但天有不测风云,每逢冬奥会来临,只要气温上升,组织者就不得不面临缺雪之苦。

  1932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3届冬奥会,开始气候尚可。比赛进行中,气温骤升,冰雪消融,雪道上只残留薄薄的雪层。组织者望天兴叹,只有硬着头皮继续督促比赛,结果使不少运动员摔得鼻青眼肿。

  第6届冬奥会1952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眼看赛期临近,挪威周围的瑞士、法国等大雪纷飞,可挪威人望眼欲穿,盼来得只是零星的雪花。无奈只好动运大量人力,将林荫、沟壑等处的积雪紧急运往赛道。

  此种恐慌后来还威胁过多届冬奥会。1964年,第9届冬奥会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冬奥会开幕前一个月,突然遇到88年中罕见的缺雪气候。为使冬奥会按期举行,奥政府动员军队和学生,从外地运来6万立方米雪,并从美国购得6部造雪机,以满足比赛用雪。

  尽管如此,该届冬奥会因为缺雪,还酿成了两名运动员训练中丧生的惨痛事故。一人是英国男子雪橇选手斯基佩齐,另一人是年仅19岁的东道主男子速降运动员米尔恩,两者均因在雪量不足的滑道上训练,出现意外而不幸毙命。

  血的教训使奥地利人倍加注意,12年后,因斯布鲁克再次承办第12届冬奥会,便提前制定了“运雪行动计划”,动员了200辆卡车和大量士兵,从意大利边境的布伦纳山口将雪运至奥运会赛地,保证了比赛顺利进行。

  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13届冬奥会,首次采用了人工造雪,冬奥会“靠天吃饭”的困惑得到了根本缓解。

  198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第15届冬奥会期间,组织者花了近400万美元购得电子计算机控制的造雪机,并在所造的白雪中加入一种类似酵母的细菌,使晶莹的雪花更大、更结实,既使刮起暖风也不易融化。

  该届冬奥会进行期间,气温曾高达摄氏18度,亏得特殊的人造雪帮了大忙。结果,该届冬奥会为雪花钱之多,超过了以往,因而得名“人工冰雪运动会”。

  雪多使比赛屡屡延期

  缺雪难,冬奥会因雪多成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1980年,第13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时,组委会准备了9台造雪机,人造雪刚刚铺上雪道,一场鹅毛大雪从天而降。因当时的人造雪与天然雪很难融为一体,大会又急急忙忙组织人员清扫人造雪。

  1984年举行的第14届冬奥会此情况更突出。赛前,萨拉热窝组委会准备了“雪炮”。这是一种大口径水泵,寒冬天气,抽上水对空喷射,落下时便会变成飘飘雪花。

  可老天似乎有意作对,比赛开始后暴风雪连日不停。萨拉热窝市区积雪过膝,山区赛场风雪更大,比赛一拖再拖。为抢时间,有的比赛只好借助扫雪机,边扫边赛,勉强进行。由于能见度差,大白天赛场也不得不借助灯光照明。尽管如此,男女单人座橇赛,仍发生了两起翻橇事故。

  1998年在日本长野举行的第18届冬奥会,是继1972年第11届之后,冬奥会再次落户亚洲。冬奥会开幕前,因为长野地区百分之八十的滑雪场严重缺雪,组委会负责人还纷纷到当地一个有1400年历史的寺庙,祈祷老天爷降雪。他们还准备了足够的造雪机,随时待命。

  谁料冬奥会开幕后,暴雪连降酿成灾害。为保证通往赛场的公路畅通,他们只好借助推土机,将半米深的雪推向公路两侧。

  因为雪太大,有些比赛被迫中止;道路受阻,一些通往比赛地的班车一度停开。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雪停了、又突然下起了雨,速降比赛改时达十次之多。国际雪上运动联合会秘书长自嘲地说:“这滑雪赛该变成滑水了。”

  比赛重新开始后,雪面上的雨水冻成了一层硬壳,变得异常光滑。运动员比赛中快速降下,个个心惊胆颤。意大利选手塔塔尼奥高速通过中段的一个旗门时,因无法控制身体,重重地摔向雪道边的保护网上;接着又被弹到雪地上,顿时失去了知觉。比赛场上霎时忙作一团。几分钟后,组织者匆忙调来直升飞机,将身负重伤的这位意大利选手送往医院抢救。

  对人造雪越来越依赖

  因为地球环境变暖,近几届冬奥会都不得不大量选择人工造雪。2006年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第20届冬奥会,自由式滑雪比赛场地甘脆全部由人造雪覆盖,期间组织者使用了20台大功率造雪机不间断地工作,以满足比赛所需。

  人造雪成本不菲。都灵冬奥会期间,塞斯特里埃雷高山滑雪场每天开动几十台造雪机,突击造雪两个多月,仅此一项,平均每天的花费就达1万到1.5万欧元。另外,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的水及能量,人造雪所溶化的水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人造雪比自然雪平均重五倍,对地表的损坏也在所难免。所以,世界自然保护组织曾对都灵冬奥会使用人造雪大加抨击。但没有办法,即将开幕的温哥华冬奥会,还是离不开人造雪。

  除了雪,冬奥会也离不开冰。1984年前的9届冬奥会,速滑比赛均在室外冰场举行,说变就变的气候也给比赛制造了不少障碍。1928年在瑞士圣莫里茨举行的第2届冬奥会,速滑设4个单项,因为下雨,最后一天的10000米被迫取消,该届冬奥会速滑赛实际只决出了3枚金牌。

  1988年,第10届冬奥会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主办者建造了一座专供速滑比赛使用的体育馆,冬奥会历史上,速滑比赛首次得以在全封闭的室内体育馆进行,不再受外部气候变化的困扰。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用于速滑比赛的“海盗船”体育馆更为先进。馆内的浇冰水引自全欧洲最纯净的米约萨湖的100米深处,所冻的冰面洁白光亮,冰质极好。

  现在的冬奥会,虽然还有部分项目在室外进行,但比赛场地的高科技化,却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降到了最低程度。象都灵冬奥会用于雪橇比赛的滑雪道长1.4公里,为了保证在各种条件下的冰冻状态,一条48吨重的氨水循环管道铺设在滑雪道下面,整个比赛场地犹如一个敞开式的电冰箱。

  建造这条滑雪道共耗资5900万美元,整个系统需要5000千瓦的电力支持。如今的冬奥会,冰雪搭就的“舞台”相对更加安全,但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昂贵。

  (厉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专题 

更多关于 冬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