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林俗家弟子变身传奇特种兵 曾执教欧洲特种部队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1月22日12:00  新华网
少林俗家弟子变身传奇特种兵曾执教欧洲特种部队

郭小俊的真功夫

少林俗家弟子变身传奇特种兵曾执教欧洲特种部队

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

  "我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勇士,我只是一个战士。"

  郭小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特种兵,在没有正式接触他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仅停留在刘猛的军事畅销书《狼牙》里的一个人物身上:出身少林俗家弟子、某军区特种大队上尉、黝黑精瘦不爱笑。直到现在混得熟了,他还是不大爱笑。因为他从少林寺出来,我就叫他"和尚",他否认:"我不是和尚,是俗家弟子。跟和尚不一样。"

  于是我就一直叫他"蝈蝈",他也习惯了就这么应着。爱看刘猛小说的读者们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刘猛曾在他的博客里介绍了他的这位特种兵兄弟的一些传奇经历:"少林寺--中国特种大队--马其顿特种部队,他把中国特种部队的闪电利剑标志、我们的国旗和中国陆军军衔穿到了欧洲的大街上。"由于这些资料在当时属于涉密给删掉了。

  我记得五年前刚开始看刘猛的小说《狼牙》,那时觉着,真他娘的好看啊!当时和网友们聊天,才发现,"陈勇"这个人物已经成了众多女军迷们臆想中的择偶标准:对爱情专一,责任心强,会照顾人,关键是能打架、有安全感。呵呵。虽然"会打架"不算优点之一但女孩子一般都不会拒绝这个"缺点"。

  因为刘猛的书一直是由我们公司出版,所以和猛子颇为熟悉。有一次和猛子在咖啡厅聊天,他这才告诉我,"陈勇"这个角色是有人物原型的,就在某军区特种大队,是他的小兄弟。尽管我当时心潮澎湃地想认识这个传说中的特种兵,但我还是矜持住了,因为但凡跟军队沾点边的人都知道,有些规则是一道绝对不能触碰的坎儿。

  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我竟然会和他面对面地聊天喝酒。那是在朋友聚会上,他个子不高,精瘦,黝黑,沙漠迷彩,臂章,军靴,戴一副墨镜,借用刘猛的话来说,就是"一股子鸟气"。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年纪轻轻的他居然略有些秃顶。后来熟了我还调侃他是不是因为常年劈砖给劈的?他当时就嘿嘿地傻笑。

  以后的日子,我也从来不问他大队的事。和部队的人接触多了,条令多少也知道一些。

  但后来谁也没有想到,我会煽动并撺掇他干了一件颇为大胆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他去马其顿特种部队执教的资料是绝对保密的。除了军报,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报道过他。直到今年初他告诉我,他的某些资料可以对外公开了。

  惊喜之后,我没有问他原因,他也没说。因为我知道,部队里的事,不是我这个小老百姓可以过问的。

  我只问了一句,能公开到哪一步?

  他回答,照片和文字。

  随后补充道——一部分。

  我说,足够了。

  于是,从那一刻起,我心里就开始"谋划"这个胆大妄为的计划--以图文纪录的形式将他在马其顿特种部队的传奇经历呈现给读者,也就在那一刻我才知道,他的马其顿之行创下了我军历史上三个第一:第一个被派往欧洲的军事专家;第一个到欧洲执教的特种兵教官;第一个进入欧洲的中国特种兵——郭小俊成为第一个走在欧洲大街上的中国特种兵。

  这不是旗帜,但是一种精神。

  尽管现在所谓的颓废文学或伤痕文学大行其道,阴柔的无病呻吟充斥了整个图书市场,但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是有一个"英雄情结"的,只是还没有被挖掘。我始终认为,正义、勇敢、忠诚才是这个社会主流文化的最终回归。战争的结果是对精神文化的占领,如果没有战争,那么英雄或者勇士,便是这种精神的唯一载体。"英雄在废墟中诞生,勇士在砺炼中成长",我一直坚信,读者是需要这种精神内核来引导和感知的。

  我决定把书名定为——《勇士》。

  回到公司,我开始着手这件事。

  选题策划、宣传亮点、推广难度、读者调查、市场分析、与出版社沟通……当所有事宜都万事俱备时,我才联系作者——我承认,这一点我有悖职业程序,"请了所有的宾客最后却忘了订菜",这相当于自己给自己下了一套,作者要不干活这场怎么收?——所以我必须说服他。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给我信息反馈的一帮军迷读者们。我们在同一战壕。

  一个月后,我约蝈蝈见面。那时他忙着大队训练的事,又拖了半个月。

  见到他,跟黑猴子似的,他说刚从山里出来。我也不再问了。开始和他讲我蓄谋已久的计划。

  ……

  听完后,他就说了俩字,"我写?"

  我点头。

  他闷头想了半天,说了一句话差点让我笑喷。

  "……我是一介武夫。"

  没想到平时有点愣头青的他居然也有黑色幽默的因子。就凭这句话,我更加坚信我不会看走眼。蝈蝈说这事他得好好琢磨琢磨,说我今天把他给吓着了。我说,马其顿你都敢去,这点小事就把你这个特种兵吓着了?打架你行,打嘴仗我行。

  之后的一个星期里,他千方百计的和我打太极想溜事,但都被我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教育着。

  --"我不会写。"

  --"法学硕士你都能考下来。"

  --"我没写作功底。"

  --"读者想看的是真实,而不是你写的散文。"

  --"我可能写个一年半载的。"

  --"我等。铺盖卷我都准备好了。"

  --"……"

  于是,在他的日常训练之余,又多了一个课目:写书。

  刚开始提笔,就遇到了大问题。

  他不知道用什么风格来写,他说在部队他只写训练大纲和战术任务。我告诉他,"笔随心动,情之所至。读者想看的是你的真实经历,真实才是你这本书最精华的东西,不需要太多花哨的修饰,以真拂笔,自然就有神来之笔。"

  为了把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我需要了解他的所有--当然涉密部分除外。蝈蝈也一直给我讲他的经历和故事,从少林寺俗家弟子,到16岁参军进入特种部队,并亲历了一支中国陆军特种部队的最初创立,直到2005年底,被我国国防外事办派往欧洲马其顿特种部队执教。蝈蝈接到任务时刚学习归队,长胖了,160斤。领导看了他一眼,甩头留下俩字:减肥。于是蝈蝈穿着潜水衣棉衣棉服羊毛大衣开始了武装越野,一天走11个小时,2根黄瓜,4瓶矿泉水。瘦下来23斤。

  刚到马其顿特种部队时,蝈蝈身高不足172,学员的普遍身高却185以上,这群骨子里承袭了桀骜不驯的傲慢和强悍的巴尔干学员抢先下手来了个搏击挑战,蝈蝈沉着应战,用"四两拨千斤"的中国功夫让他们心服口服,自此心甘情愿拜他为师,并尊称他为MasterGuo。

  在马其顿的183天里,由于马军特种兵学员大多都是全国跆拳道冠军、国家搏击冠军、空手道冠军,甚至总统保镖,这给他即将开展的教学训练提出了严峻考验。在为期半年的执教生涯中,外国学员们始终无法接受中国功夫的理念和训练模式,蝈蝈只好数次修改教学训练大纲,结合我军格斗训练的特点,不断完善训练计划。用他的话说,"183天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183天里,由于语言不通,却迫使他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也为他现在的写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在他的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些话:

  "……从我熟悉的特种部队,到遥远的欧洲山地作战学校,再到南美热带雨林,还有我即将踏上的巴尔干半岛,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认识我和我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我可能永远不能公开描述特种部队的细节,但从一个混沌的少年走到今天,我很清楚我为什么来到这里--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特种战士。"

  "直到2005年10月的这一天,距离我第一次接到命令去外办面试已经过去了一年多。通知来了,准备南美留学;三天之后,另一份通知下达,是那份早已不抱希望的马其顿执教。"

  "……临走前的欢送会上,军区外事办的参谋和我说了一句话:我不希望很快就让我去那边看你。我心里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要么是我取得重大成绩,邀请国内人员出去看我;另一种就是我在那边犯了错误,被退回--我知道,重点落在这后半截意思上。"

  "请放心,我保证不会犯错误,保证不会被退回来。还有,我保证--为国争光!"

  "很多时候,支撑我们的并不是希望,而是力量。"

  ……

  看到这里,我竟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落泪的冲动。

  这是一种触动你心底的力量,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就如内森·黑尔所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我的祖国。"它使你精神振奋,热血奔涌。

  蝈蝈在日记里记录的真实文字最后都被我摘进了书稿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军人对自己祖国和军队的热爱,至情至性。全都凝结在这本纪实图书里。

  有时候写累了,他也给我讲一些大队里好玩的事,比如野外训练时他们偷着打鸟打山鸡改善伙食等趣事。此事点到为止,呵呵。

  后来,看他的日记,初识调侃他劈砖秃顶竟让我有些许的内疚--那是科索沃战争期间在马其顿投下的大量贫铀弹所造成的严重辐射,而他却从不为自己辩解。这也让我在内疚之余,对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国军人多了一份敬佩--"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海洋。"

  在书的后半部分有一节叫"似是故人来"。读过刘猛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的读者都知道书里有一个系着迷彩汗巾的女孩出国了,只因那个军人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能离开我的军队。"从此,女孩系着那条迷彩汗巾远走异国。

  那个军人就是蝈蝈。

  铁血柔情,傲气与信念并存。

  蝈蝈在马其顿为期半年的军事训练任务顺利完成,徒弟们和他也成了生死兄弟。他旧伤复发徒弟们带他去看中医,而他也教他们地道的河南话--至今我也无法想象一群五大三粗的外国大兵饶着嘴讲一口河南腔。

  临走前,建国至今还没有勋章制度的马其顿国防部专门破例为他赶制了马其顿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批正式勋章,总参谋长斯托扬诺夫斯基将军还授予他亲笔签名的"最高荣誉勋章",也对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房子,金钱,美女。蝈蝈从容地向将军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对不起,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无法感受一个中国军人在异国他乡说出这句话的份量,但我知道,战士为祖国而战是军人永恒的命题。

  "我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勇士,我只是一个战士。"这句话他说了又说。

  每个人的终其一生都不会因岁月风尘的侵袭而磨蚀,与其喟叹生命须臾,不如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

  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完成了这本书的文字、图片和排版工作,我们精心选取了两百多张真实照片介绍了蝈蝈在马军特种部队"狼队"的训练情况。军人天生的严谨让他精细到每一个词语和每一张图说。

  我知道,男人总是羞于表达情感,尤其是男人之间的表达,一旦讲出来便极具爆发力。我把下面这段话放在了这本书的插页上,这是每一个从军者的硬汉梦开始的地方,梦中所想。

  "献给--永不能遗忘的北大队

  和曾经生死共存的同袍们

  和拥有世界最高荣誉的中国陆军特种部队!"

  看这段文字,我泪眼婆娑。醉了,写了满纸酸话。

  是为记。(文/刘莉)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少林 武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