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华(右)期待许昕早日扛起上海男乒大旗。
“10年来,学校里的教练们都尊称她为曹校长,孩子们更是亲切地叫她一声‘曹妈妈’……”上周末,位于宝山区杨行镇的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迎来十周年校庆。庆典上,望着自己艰苦创业10年的成果,前世界冠军曹燕华不禁感慨,“这10年,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曹乒的孩子打球好、读书更好;可这10年走到如今,我也有深深的无奈,有时候我怕对不起家长……”
①体教结合成功典范
在国内,著名运动员开办学校的不少,但成功率并不高,三年内歇业的有90%以上,而曹乒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只是,奇迹的最初亦有几分辛酸。曹燕华至今记得小学员初进校时的那句话,“妈妈,这里怎么不像上海啊?”学校又小又陈旧,没钱、没场地、没编制,18张乒乓桌、8名学生就是曹乒校的全部。
当时,是宝山区杨行镇政府伸出了援手,投入3000万巨资,兴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新校舍,区教育基金拨款扶持学校,区体育局还帮忙解决了教练员的编制问题。如今,在4000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与3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曹乒校与宝山杨泰小学走出了一条体教结合的成功之路。10周年庆典上,曹燕华欣喜地告诉大家:“本学期参加期中考试的3个年级9门功课中,乒乓班的孩子有5门功课超过了普通班全年级学生的平均分。”
除了位于宝山的曹乒校,学校在2001年先后成立静安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和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又于2002年与上海体育运动学校合作成立曹燕华俱乐部一线专业队。现在,曹乒已经形成了集“三线启蒙、二线提高、一线专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输送体系。10年的辛勤灌溉,换来今日的硕果累累。迄今为止,曹乒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已获得包括世界杯团体冠军在内的国际比赛冠军24项、全国冠军30余项,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5名,向自己的专业队和其他省市专业队输送一线队员20余名。
②全国眼光广纳人才
熬过夹缝中求生存的最初时光,曹乒终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目光,而10年磨一剑的最大硕果恰恰也来自外省。许昕,前不久在香港东亚运动会上独取3金,在这之前,19岁的他刚代表中国男队摘取世界杯男团冠军,每逢获奖感言时,这位“90后”男生都会感激曹燕华,“没有曹乒,就没有今天的许昕。”
2002年,两个小男孩投奔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他们都是江苏徐州人,12岁的那个叫许昕,13岁的叫胡冰涛。2003年,两人的户口从江苏徐州转到上海,成为新上海人。在曹乒打了4年之后,许昕入选国家二队,同年升入一队,拿到全国U17男单冠军,又碰到了秦志戬这位高水平、负责任的好教练,成长之路相当顺遂,用曹燕华的话说就是“万里挑一”。如果当年留在家乡,在后备力量人才济济的江苏,许昕难有出头之日。
现在,当原本还耍点小聪明的许昕开始变得踏实、勤奋,自然而然他就爆发了。无论是从近两年的乒超联赛,还是山东全运会上的团体赛来看,许昕已经显露出接班王励勤的态势。不出意外,“大力”退役后,许昕将扛起上海男乒的大旗。
让曹燕华骄傲的是,现在的男乒国家一队中,除了王励勤外,许昕、胡冰涛、尚坤3名小将都出自曹乒;但令她略显遗憾的是,这3人都属于“新上海人”。事实上,曹乒的三线队有120个孩子,其中外地小球员占了近80%。在上海乒乓球的后备力量中,优秀的本土苗子相当罕见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在上海的另一家专业队同样存在,东方绿舟基地里上海男队主帅王家麟就感叹,“以前训练课说上海话就可以,现在可要讲普通话咯。”
③“许昕模式”遭遇瓶颈
既然本土优秀苗子的断档已成定局,那么培养好许昕这样的新上海人不失为另一种模式。然而,“许昕模式”正在遭遇瓶颈。
祁振宇,16岁,曾入选国家集训队,可至今未入选上海队。4年前,他是二线队编制,4年后仍是老样子。在跟随一线队训练的十多个二线队孩子中,他的成绩颇为突出,但他还要像10岁出头的小朋友们一样交着伙食费和训练费,而不能像一线队编制的队友那样领取工资。原因就是,他没有上海户口。在他来沪后不久,外地小球员上报上海户口的政策突然收紧,他唯有苦等4年。
曹燕华说起这件事就很焦急:“已经连续第4年报上去了,进得了国家集训队却进不了上海队,而不进上海一线队,就没法进国家队。虽然政策有了些松动,但还不够,孩子已经不能再等了。”
让人颇感无奈的是,终究有等不起的孩子要离开上海、告别曹乒了。15岁的黑龙江男孩石铭禹,自6年前在曹乒训练,如今已在全国U17比赛中连胜4名国手,成绩斐然。而他在上海“排队”排了4年也没能获得一纸户口从而进入一线队。眼看年龄渐长,石铭禹只能接受北京以及老家黑龙江抛来的橄榄枝。对他而言,尽管难舍曹乒,但选择北京或黑龙江,报个户口,然后进省市队,再进国家队才是他要追求的。
眼看一棵好苗子即将离去,曹燕华有着深深的无奈,“我只能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出路……”原本要为上海培养优秀苗子的雄心壮志也有了些许挫败感,“在曹乒训练后,不少孩子有天赋、肯努力,只要有个机遇,他们就能成才,可这个机遇偏偏是我无能为力的。”
过去4年,曹燕华一直在为这些有实力却徘徊在一线队之外的孩子而焦虑:“本来规定外地户口的孩子要进上海一线队,必须要打到全国前三,那只能到奥运会队伍里去找!放宽到全国前八,那只能到国家队里去找!放宽到全国青少年比赛取得好成绩,仍旧是很难的,其他省市若是发现了这样难得的好苗子,还会放他们来上海吗?拿来就用的好事情是没有的。”
“4年了,1995年到1998年出生的好苗子都冒出来了,可是1992年和1993年的外地孩子都不能获得上海户口,进入一线队。家长那么多年的心血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一直在长大,等不及了!我害怕会对不起这些孩子和家长。”曹燕华因此忧心忡忡,“在政策不松动的情况下,该如何实现俱乐部的持续发展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本报记者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