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年后,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职业联赛将于明年5月“重张开业”。这一赛事的新名为“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其宣传口号是“世界上最精彩、最多观众、最高水平、最挣钱的羽毛球联赛”。在上周末结束的排位赛中,8支俱乐部顺利获得了首届羽超联赛的“准入证”。不过,这一喊出“最挣钱”口号的赛事,由于个别俱乐部资金运转艰难、联赛本身引资能力匮乏等原因,还没开张就有人对其“钱途”打上问号——既然号称“最挣钱”,究竟靠啥挣大钱?
联赛赞助商亟待落实
国内体育赛事主要收益来源中,冠名费无疑是“大头”。本次在广州进行的排位赛(即2009年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冠名权最终花落某电信企业,但冠名费实际额度并不高;整个比赛也仅获得了4个商家的共70万元赞助资金。由于资金问题,赛地甚至都迟迟不能确定,比赛险些不能如期举办。此外,由于无力支付央视提出的每场100万元的转播费用,赛事最终只能由广东卫视进行了部分转播——要知道,体育赛事失去电视转播,就很难吸引赞助商。对此窘况,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表示:明年的超级联赛,一定要争取与央视合作。
然而合作要从钱谈起,即将问世的羽超联赛亟须赞助商“慷慨解囊”。以乒超联赛为例,2001年,山东鲁能电力集团以6年360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冠名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而在同年举办的第3届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职业联赛却遭遇了“裸奔”的尴尬,硬撑到2002年只能无疾而终。如今重装上阵的羽超联赛,也亟待赞助商尤其是总冠名企业的落实。
其实,企业投资体育比赛通常不为赚钱,而是以此为平台提高自身知名度,也就是注重其广告效应。因此,羽超联赛大力招商的前提,是要建立独一无二的品牌,吸引观众及媒体的关注度,并且广邀知名外援,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同时协调好联赛与世界大赛的时间冲突,建立完善有序的赛制。换言之,若能做到“最精彩、最多观众、最高水平”,“最挣钱”当然便不在话下。
球队盈利模式多元化
作为“最挣钱”的羽毛球联赛,羽超联赛不仅要保证自身收益,更应让参赛俱乐部“有肉吃”。因此,参加羽超联赛的各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赛事“吸金力”的主要依据。
由于运作时间短,参加本次排位赛的14支俱乐部资金实力参差不齐:江苏、八一等队筹资情况比较乐观,财大气粗的青岛队甚至一举引进了4名国手;四川、上海等队虽获得了企业赞助,但目前并无十足保障能够顺利运转明年的超级联赛;北京、广西和福建则没有冠名企业,只能“裸奔”参赛。以“北京什刹海体校俱乐部队”名义参赛的北京队由于资金短缺,只能由1名教练率领4男4女的“精简”阵容,坐火车前往广州,队员装备甚至都无法统一。
也正是考虑到俱乐部的资金状况,为避免俱乐部因资金不足而伤害运动员利益,乒超联赛的“二线中小城市策略”设置了羽超联赛资金准入“门槛”,一支球队单赛季注册资金和运作费用至少要300万元左右。
对于参赛俱乐部来说,企业赞助和广告收入(主场广告开发的20%归俱乐部所有)是最重要、最直接的经济来源,这些来源不仅要依靠联赛的品牌树立,也取决于各俱乐部的影响力,如球员知名度、球队成绩等。据悉,很多企业日前都前往广州观摩排位赛,正是为了寻找羽超元年的赞助“目标”。
此外羽超联赛将允许每队注册不超过3个主场比赛地点,若羽超联赛效仿乒超联赛的“二线中小城市策略”,主场冠名费也将成为各队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乒羽中心在羽超联赛初期还将采取“统一开发”的市场推广方式,即将少数企业的赞助费集中,再分发到各参赛俱乐部。
此外,名将“过剩”的俱乐部也可通过“卖人”获得额外收入。本次排位赛期间,辽宁女双名将于洋就被短期租借至青岛队,据说仅5天比赛的租借费就达20万元。
球员收入将普遍提高
与球队为筹资头疼相比,球员是羽超联赛真正的受益者。羽超联赛不仅有助于更多选手多打比赛、保持状态,更将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无疑也是羽超联赛“挣钱”的表现之一。
国内羽毛球选手收入主要来自基本工资、比赛奖金和广告代言。不过,能挣大钱的,也无非是林丹等少数国家队知名选手,而绝大多数地方队球员甚至连参加比赛、赢取奖金的机会都很少,只能依靠每月一千多元的基本工资生活。
羽超联赛的创立,将普遍提高参赛选手的收入。乒羽中心对此进行了“明码标价”:参赛选手根据竞技水平分为3个等级,A级选手(含外援)年薪在10万至20万之间,B级为5万至8万元,C级则为1万至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此规定中不包含球员出场费和胜场奖金。据悉,如果林丹参赛,除年薪外还可获得上百万元出场费,而其他选手则可通过赢得比赛收获额外奖金,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球员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提升选手的职业意识。
本报记者 王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