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熬了整整40个月之后,被称为“台球神童”的丁俊晖终于又尝到了排名赛冠军的滋味。
昨天凌晨,2009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在英国泰尔福德国际会议中心落下帷幕,丁俊晖以10:8击败苏格兰“白巫师”、临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希金斯。捧起了久违的冠军奖杯时,母子二人相拥而泣,而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儿子比赛的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一脸欣慰……“知子莫若父”,谁会比丁文钧更懂得小晖夺冠时的心情呢?“和四年前的冠军相比,这个冠军更有分量。小晖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他真的太累了……”昨天下午,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口吻凝重地说。
“说小晖身陷低谷不准确”
记者:自从2005年丁俊晖拿了中国公开赛冠军后就陷入了“冠军荒”,很多言论甚至觉得大器早成的丁俊晖正上演当代“仲永”的悲剧。
丁文钧:这几年小晖在前进道路上的确遇到了一些阻碍,但我并不认同“身陷低谷”这种说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台球选手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因为,再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更何况小晖成名时还是一个孩子。斯诺克这个项目一直是被外国人垄断,而当年小晖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时才18岁,这样的高起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显然是压力过重了。13亿人的期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冠军。面对这样的压力,不要说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恐怕也无法承受。还好,小晖是一个比较能扛事的孩子,经过这两年慢慢地调整,他现在越发成熟了,这种成熟不仅仅体现在球技上,更表现在他的临场心理状态上。
“25岁后才算进入黄金期”
记者:在这40个月的“冠军荒”中,您作为他的父亲,是怎样帮他熬过来的?
丁文钧:大家都知道,小晖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般他有什么烦心事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在这种时候,我和他妈妈只能多鼓励他,告诉他调整好自己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和外界的评论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而且我告诉他: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都是要经过无数的挫折和锤炼才能变得强大起来。起点高不是坏事,关键是你能不能承受得了这种压力和责任,扛过来了你就成功了,如果扛不过去,那就真是昙花一现了。其实在台球界,昙花一现的例子并不少见。
记者:有一段时间网上针对小晖的质疑声不断,小晖对此有什么感受?
丁文钧:我上网的时间比较多,小晖倒是不经常上网。但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去对待,有质疑未必是坏事,只要是善意和有建设性的,对小晖来说是件好事。毕竟成长的路上不能只有鲜花和掌声。
记者:有人说丁俊晖在时隔近4年后再次捧起冠军奖杯,标志着丁俊晖已迎来了自己台球生涯的黄金期。
丁文钧:现在这么说还为时过早,台球这个项目和其他的体育比赛还有所不同,年轻并不是夺冠的优势,反而是一种劣势。你看现在世界顶尖级选手都是30多岁,我觉得小晖在25岁之后可能才算进入黄金期。
“家人不会干涉他交女友”
记者:作为小晖的启蒙教练和台球事业的引路人,您现在还会在每场比赛后对他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吗?
丁文钧:我和小晖之间现在谈的最少的就是技术上的话题。孩子大了,和父亲的交流不像小时候那样无话不谈了。在他12岁之前我可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但现在我只能算是他一个可以谈论人生和社会话题的“朋友”。
记者:大家都知道,台球训练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如果有了感情寄托,可能会给事业带来不一样的动力,小晖现在有女朋友吗?
丁文钧:这个问题我还真不清楚,我觉得感情的事还是让他自己处理吧,即使是父母也无权干涉,毕竟这比较隐私。不过,我相信缘分到了自然会有结果。不管小晖喜欢什么样的女孩,我都会尊重他的选择。
记者:您一直在说小晖变成熟了,这种成熟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吗?
丁文钧:小晖以前出去吃饭从来不知道主动“埋单”,因为他都习惯一切由我来帮他打理,但上次朋友聚会时他主动要求去“埋单”,而且在席间说了很多感谢的话,我觉得孩子真是长大了,懂得感恩了。
“再出个‘神童’不容易”
记者:上个月沈阳举行了女子九球世界锦标赛,很多家长都有意把孩子送上台球的专业道路上,您觉得如果还能再“复制”出一个“台球神童”吗?
丁文钧:我觉得很难。孩子能否成才取决两个因素,一个是内因,就是这个孩子有没有成为台球选手的潜力和天赋;
另一个是外因,就是孩子的父母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来培养孩子打球,如果仅是为了成为职业选手挣更多的钱,那趁早放弃。因为,带着这种功利目的去培养孩子肯定不会有好结果。事实上,在小晖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他本人有坚定的毅力和韧劲,而且家长也要有耐心和恒心。我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练球时打得不好,家长打了孩子两个耳光,我很气愤,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没错,如果要责怪也应该先怪家长,是家长没帮孩子找到打球的方法,所以孩子才会练得不得法,打得当然不会好。
记者:您有没有想过,把培养丁俊晖的心得和体会写成一本书,可以让一些家长也得到启发和借鉴?
丁文钧:我觉得培养小晖的过程和经历并不适合普及,这里面有太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成功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如果不亲身经历就永远无法了解背后的故事,实际上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的。我常常在想,当年带着小晖背井离乡远赴广东学球,每天球房和宿舍两点一线式的生活,一过就是8年,如果时间倒流,我真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坚持下来。本报记者赵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