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队友们展示夺冠照片,让汤淼分享胜利喜悦。郭一江
直到昨天,上海男排才真正“团圆”。虽说参加全运会的队员只有12个人,但队员们都知道,汤淼和他们同在。
昨天上午9时,上海男排从东方绿舟出发,驱车近200公里赴杭州与队友“团圆”,12块金牌终于挂在了汤淼的脖子上。
金牌也有他的功劳
“再挂头颈都要吃不消了!”当一枚枚金牌挂在汤淼脖子上时,小伙儿开起了玩笑。队友们丝毫不理会,一窝蜂地把12块金牌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汤淼的嘴始终紧抿着,腹部起伏着,极力克制着内心的激动。这次全运会,虽然这位前“亚洲第一接应”没能亲自到场观战,但他一直守在电视机旁,凡是上海队的转播,他一场也没拉下。
回想起全运会的征程,小伙儿坦言,自己的心和队友们在一起,“我以前打球就是这个习惯,不理发,也不刮胡子,那是因为没有心思。”汤淼说:“今年看你们打全运的时候,我也没剃头,只有你们拿了冠军我才理发。”
汤淼牵挂着球队,球队也没忘记他。戒酒多日的沈富麟斟满了酒,他说:“汤淼的精神一直鼓励着男排。我们的成功和他是分不开的,金牌中有汤淼的功劳!我们在训练场上要学汤淼,人生的道路上也要学习他。”说罢,满饮一杯。
沈富麟为爱徒按摩
2007年意外受伤后,汤淼把自己形容成“2岁的重生小宝贝”,身体状况也如婴儿般脆弱,昨天凌晨高烧到39.7℃,完全靠冰块、感冒药“压”下去的。他调侃道:“我现在也像小毛头一样,经常发寒热。”
更痛苦的是,由于下肢瘫痪,腰部以下血脉流通不畅,需要通过按摩,帮助血液往上流动。汤淼把这种按摩称作“打气”,“我把这个叫‘打气’后,病友们都把这个叫‘打气’了。”说到这里,小伙子的脸上透出难得的兴奋。
昨天早上,汤淼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血压低,身体很虚弱。测完血压,正巧赶上沈富麟带着队员进门。于是,沈指导亲自蹲下身来,给弟子“打气”,从小腿到大腿,一次又一次地揉搓。随后,队员们都自发地蹲下,轮流为汤淼“打气”。王之腾、沈琼、杨剑彬等老队员在“打”完一圈后,又接了上去……半小时内,“打气”了20次,队员们把鼓励的勇气通过手掌传递给了队友。
其他队员则把历年来队伍夺冠的照片拿出来,一张张展示给汤淼看。“这是第一届联赛夺冠的时候。”“这是在日本比赛的时候。”汤淼一边看,一边回忆道。曾经的辉煌,让汤淼百感交集。
“我总有一天会站起来”
从上午11时20分到达,直到下午2时30分离开,上海男排的团聚时间只有短短3小时10分钟。在队友探望的前夜,汤淼只睡了一个多小时,他说:“我惦记着兄弟们,我很想见他们。”
当队友们离开时,汤淼的脸上流露出不舍的神情,“他们专程来看我,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激动。别人看到的是上海男排七冠王的辉煌,背后的努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说:“即便算不上出生入死,他们也是和我一起摸爬滚打起来的兄弟,有他们鼓励我,我总有一天会站起来!”
在汤淼看来,队友到来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满足,“人逢喜事精神爽啊!早上我还39℃,他们一来,我的体温恢复到了37℃,可见精神力量很重要。”
队友走后,病房冷清了不少,只有窗外工地的打桩机依旧轰鸣。汤淼却说,自己的心很平静,一天十几个小时躺在床上,除了脑子里过电影般回忆起教练、队友外,他还找到了新的消遣方式——下棋。病床的上方,一张手绘的围棋棋盘挂在天花板上。小伙儿每天盯着棋盘下“盲棋”,一则打发时间,二则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他说,过两天会有浙江的棋友来教他下棋。
“瑞士科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神经替代物。在小白鼠身上已经试验成功了,可能过不了多久就能投入临床医学。”汤淼说:“也许那个时候我就能重新站起来了。”这句话,他昨天重复了好几遍。
本报记者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