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济南实现参赛办赛“大金牌” 主赛区零投诉零差错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06:59  济南时报

  十一运会昨晚闭幕,作为主要承办城市和主赛区,济南的运动健儿在家门口收获沉甸甸的16枚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相比十运会上我市收获的4枚金牌,本届全运会上的16枚金牌足以让泉城沸腾。除了奖牌,收获的更有办赛经验、形象提升尤其是竞技体育的体制创新。

  盛会落幕,效应显现,也预示着下一个全运周期的开始。本届全运会上,从办赛到参赛,济南主赛区有哪些创新?济南运动员给全国观众留下了哪些亮点?通过十一运如何评价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就此,本报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市体育局副局长张庸,张庸表示,比16块金牌更让人满意的是,济南市这次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大金牌”。

  办赛:三大创新开全国先河 收获大金牌

  十一运会从办赛到参赛各个环节,无不以特色和亮点受到各个代表团运动员、教练员及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庸用3个“想不到”来盘点本届全运会上的最大亮点。“第一个想不到是,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济南直接承办12个大项比赛在历届全运会上是没有的。第二个想不到是,济南为办好这次全运会,打破了过去单纯依靠某一部门办赛的传统,而是靠‘举市体制’办赛,把任务分给各个部门,并从体育局抽调骨干充实到各个竞委会,搭建多部门组织团队,这一模式开创了全国先河,这种‘外行办赛’的经验也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评价。第三个想不到的是,过去在运动员接待方面最容易出现不公平现象,像宾馆有远有近、交通不方便等,而本届全运会,全运村为所有运动员提供了公平统一的居住环境,解决了过去任何一届全运会在接待方面的不足,体现出山东人的好客与厚道。”从比赛来看,主赛区为整个赛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真正实现了“零失误、零差错、零投诉”。

  参赛:济南队员收获16金 比上届增加三倍

  张磊、张淼、刘丽娜、谭淼、杨哲……本届全运会上,这些加冕冠军头衔的响亮名字一次次把比赛带入“济南时间”,也一次次尽情抒写着东道主的豪情与气势。

  与上届全运会98名济南运动员参赛相比,本届全运会上济南参赛运动员达到124名,其中获取单项前八名的运动员有80多人。同样,与上届全运会取得4枚金牌涉及3个大项相比,在本届全运会上济南运动员一举夺得16枚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金牌数比上届增加三倍。夺牌项目覆盖9个大项,涵盖自行车、赛艇、帆船、男子举重、男足、跳水、艺术体操等,实现了济南市竞技体育新的突破。“从参赛方面讲,在山东代表团中,济南运动员表现抢眼。除了整体成绩突出外,还涌现出一批体坛新秀。这从侧面反映出4年全运备战周期中济南竞技体育的长足发展,实现了竞技体育新突破。”张庸说,其实,最初在发展竞技体育道路上,在应该搞好训练还是输送运动员这一问题上举棋不定。经过不断地摸索和调整思路,逐步把任务调整到输送优秀后备人才轨道上来,并把奥运会平台作为最终努力方向,淡化低水平、低档次竞赛中的金牌观念。除了鼓励输送高水平运动员,还逐步调整全市竞赛体制,加强体教结合,把更多的基地散布在中小学校,从经费上投入,从政策上保障。

  据记者了解,全运周期前,济南市体育局专门制定了“积极输送、跟踪培养”目标,这也为本届全运会济南市实现突破做了保障。张庸把济南籍的运动员比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培养出来,输送出去不能不管,济南市体育局有专门的队伍和教练员长年与输送队员保持沟通和联系,像国家游泳队的高畅、乒乓球队的李晓霞等等,直到她们退出竞技体育的舞台。”

  未来:“全运后效应”盯紧奥运夺金计划

  通过全运会的举办,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很多青少年参与到各项竞赛当中,为竞技体育发展积蓄着后备力量。

  全运会后效应,也是目前摆在济南市面前的一个问题。济南如何充分利用“全运后效应”更好地发展竞技体育?张庸表示,借助全运会东风,及时总结成熟的参赛经验,制定科学规划,积极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全运遗产打造体育产业链,把济南的名片向全国、世界推出,力促竞技体育发展升级。张庸透露,目前章丘市体育馆已经确定承办明年的排球甲A联赛。目前,济南市奥体中心正在与国家相关的管理中心联系,希望能把这里当成国家队的训练基地。通过全运会的检验,体操、田径、跳水中心等都对济南的训练场地表示认可,“希望我们的硬件设施能起一个‘驻巢引凤’的作用,把高水平的人引进来,把高水平的队伍和管理引进来。”同时,张庸表示,从目前的场地设备和人员配置来看,济南能承办全运会,那么承办亚运会一点问题也没有!

  济南运动员在家门口的表现肯定会得到更多支持,对体育人也是一种鼓励。通过十一运会,很好地展现了济南竞技体育的发展面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通过这个舞台,将更多优秀运动员推向更高平台,在亚运会、奥运会上夺金,为家乡父老争光。

  □本报记者 闫珍珍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全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