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辽宁体育局局长:本届打个翻身仗 四年后看我们的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02:16  时代商报

  31枚金牌,仅列金牌榜第五——这是4年前十运会江苏赛场上遭遇的“滑铁卢”,对辽宁体育而言,前所未有。

  此后一段时间,关于“‘辽老大’风光不再”、“中国体育格局发生巨变”的传言铺天盖地,当时,刚刚上任辽宁省体育局局长的孙永言一之夜间老了许多……

  辽宁体育人血液里流淌的是倔强,是霸气,迸发出了“辽老大”骨子里的斗志和韧劲儿!就在有人认为辽宁体育还在低谷中徘徊时,2008年,辽宁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触底反弹”,如果这仅是个“偶然”的话,那么本届全运会辽宁军团漂亮的“V”字型轨迹,则让“‘辽老大’崛起”的事实充分坐实——截至昨晚22时,辽宁军团以46金稳坐金牌榜“探花”位置。

  而在这不可复制的奇迹背后,有一个人默默地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就是辽宁省体育局局长、本届全运会辽宁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孙永言。昨天,在本届全运会圣火即将熄灭的前一夜,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辽宁体育的“掌门人”。

  一场翻身仗,打了三四年

  记者:孙局长,听说您在全运会期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身体扛得住吗?

  孙永言:很正常,其实不只是我,团部里的每个人都如此。如果把全运会比作一台每天都在高负荷运转的机器,那么我们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就是这台机器上的零件,一个小细节,一个“小螺丝”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台机器运转。

  记者:辽宁体育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金牌榜、奖牌榜以及总分上全面飘红,这似乎是最好的证明。

  孙永言:现在来看,我们基本完成了赛前制定的目标。

  记者:从本届全运会的成绩来看,不仅是完成了目标,应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这场漂亮的“翻身仗”让人看了很振奋。

  孙永言:的确很振奋人心!不过,这场漂亮的“翻身仗”打得并不容易。

  记者:给我们讲讲这幕后的故事吧。

  孙永言:上届全运会,辽宁代表团所遭遇的滑坡不仅极大打击了辽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自信心,而且也让我们这些辽宁体育官员们背负了难以想象的压力。特别是当外界不断有声音传出辽宁体育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甚至认为辽宁体育的辉煌将一去不复返时,我们只能默默承受,粉碎传言的最好办法,是用成绩说话。

  记者:从竞技体育的规律看,高潮到低谷,再从低谷重返高潮,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辽宁体育似乎省去了在低谷徘徊的过程,而是以“V”字型轨迹强势反弹了?

  孙永言: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人生中失败和挫折难免,有时这种挫败不是主观上能控制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从失败中找到败因,总结经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运动场上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

  时势造英雄,英雄识时势

  记者:相比于四年前,辽宁代表团成绩突飞猛进的技术原因有哪些?

  孙永言:首先,本届全运会辽宁代表团由1048人组成,参加了29个大项243个小项的角逐。本次全运会辽宁代表团总人数、运动员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均超过历届,成为国内最大的代表团之一;其次,有望夺金的分项增多;第三,辽宁代表团这次基本以新人挑大梁,年轻人的特点就是敢打、敢拼,没包袱;第四,在一些传统弱项上本届全运会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像女子垒球、小轮车、铁人三项、女子曲棍球等项目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第五,这也是我们代表团的一大特点和亮点,为了给赛场上的运动健儿鼓劲儿,辽宁代表团这次特意从沈阳组织了由年轻队员组成的拉拉队,分散在各个赛场;第六,无论是赛场上奋勇拼搏的体育健儿、赛场下运筹帷幄的教练,还是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后勤服务保障人员,都充分体现了“辽宁精神”。

  记者:“辽宁精神”具体指什么?

  孙永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打硬仗,勇攀高峰。

  记者:在备战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成功秘诀?

  孙永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辽宁体育这四年来在各自战线上扎实工作,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并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组织、备战和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工作上,制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调整了项目布局,建立了效益投资体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特别是制定了目标责任制,把奥运会和全运会任务指标落实到队,也落实到人,这些举措可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记者:本届全运会的大幕即将落下,谈谈您对本届全运会最深的感受吧。

  孙永言: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识时势。可以说,全运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举办全运会,受益二十年

  记者:距离本届全运会闭幕还有不到24小时了,这意味着将从“山东时间”进入到“辽宁时间”,辽宁体育人准备好了吗?

  孙永言:从12届全运会申办成功,我们就进入了对下届全运会的筹备工作中了。今年春节过后,辽宁体育方面的相关人士就已多批次地去江苏和山东进行考察学习。而在本届全运会开幕之后,我们又有20多位工作人员进入到山东全运会指挥部参与工作。这些都为我们四年后举办全运会积累了经验。

  记者:记得在辽宁成功拿下第12届全运会的举办权后,有总局领导直言“辽宁举办全运会中国体育受益20年”,会不会有压力?

  孙永言:是呀,四年时间转眼就到,时间紧迫,但是我们会把这种压力很好地变成前进的动力。事实上,我们如何利用这四年时间给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不仅是辽宁体育人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的责任。

  本报记者 赵姝电自济南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全运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