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莫斯科10月18日新华社记者娄琛、刘恺
6岁开始在爸爸的带领下打球,扳指一数,30载已过。对于37岁的奥地利老将施拉格来说,乒乓球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享受。经过30年的打拼,施拉格有自己的一套“乒乓哲学”。
15日,在2009年男子乒乓球世界杯赛的分组抽签仪式上,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将名字签放在色彩亮丽的俄罗斯套娃里,轮到施拉格抽签时,他拿起套娃晃了晃,脸上露出搞怪的坏笑。“我不幸掉在亚洲选手的堆儿里,”施拉格拿着抽签单跟记者说。他所在的A组有韩国名将吴尚垠、日本小将松平健太,而施拉格第一个要挑战的就是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国选手马龙。
最终,施拉格没有突出亚洲选手的包围,对阵这三个人的比赛,他的成绩单是一胜两负,无缘八强。施拉格右手横握球拍,进攻凌厉,球风稳健,在欧洲选手中技术较为全面。这位性格平和的奥地利老将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2003年的巴黎世乒赛上,施拉格先后击败中国的王励勤和孔令辉并最终夺冠,因此名噪一时。后来,尽管他一直努力保持状态,但没能再复制当年的成就。在上个月结束的欧洲乒乓球锦标赛上,施拉格被丹麦新锐梅兹4:1击败,目前世界排名第13。
多年打拼,现在的施拉格比年轻人少了几分锐气,多了几分淡定,在几场比赛的间隙,他与记者谈起了自己的乒乓心得。他说:“乒乓球是心理战,比赛中大约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八十是靠技术支撑,剩下的就是心理战术了,但这百分之二十的部分起着决定性作用。”
“乒乓球是一种不断适应对手的比赛,你要学会与对手周旋,尽快适应各种不同的球技。但是如果你想取胜,就需要想方设法去控制比赛,控制节奏。”
“现在,很多选手打法都很全面,但更要有自己的风格。对待比赛就像对待生活一样,要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断创新,才能让自己更‘危险’。”
施拉格在本届世界杯赛的第一场比赛对阵马龙,0:4,他输得很彻底。“我的好球太少,他的好球太多了!”施拉格在总结这场比赛时说。
“有几次,我发球后,马龙在第一板回过来时,我应该出手更狠一点,但我没有把握机会。每场比赛都有几个关键的时刻,错过一次,就与失败更近一步。”
“对于运动员来说,开局也很重要。如果第一局打得很顺,就会如入无人之境,可以将球技发挥到极致。但如果输球,你打的球可能有质量,但是却没了速度,因为你是在顶着压力打。”施拉格分析道。
施拉格在第二轮迎战日本乒坛新星松平健太时以4:1胜出。“每场比赛都有一名‘更好的选手’,上一场是马龙,这次轮到我了。”他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场比赛,施拉格必须赢,如果战败就进不了八强。结果他以1:4不敌韩国选手吴尚垠,结束了自己的世界杯赛之旅。对于此次失利,施拉格并没有露出不悦的神情。他说,无论对手是谁,每场球赛,其实都是在跟自己打。乒乓球有三种境界:被动、自动、超自动,选手处在不同状态,结果自然不同。
施拉格曾无数次与中国选手交手,对中国选手和中国乒乓球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乒乓球不是摆个桌,搭个台,就可以开打。这好比两个公司,哪个公司人数多,管理严格,投入多,效率高,很显然,这个公司的实力就强。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乒乓强国,竞争很激烈,中国选手在训练上投入更多,在技术上基本功更扎实,所以在打球过程中更加自信。”
“我发现,中国选手不仅在战术层面游刃有余,在战略层面更是高人一筹。他们跟这项运动有天然的亲近感,”施拉格说,“但是,中国很多选手风格类似,打法比较‘机械’。相反,欧洲的选手更加随性,也更有创造力,你看在场的每个欧洲选手都有不同的风格。”
施拉格说,自己曾为进步而兴奋,也曾为球技的瓶颈而苦恼,“从6岁开始打球,乒乓球运动改变了很多,我的人生也改变了很多。小球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施拉格的父亲和哥哥曾是奥地利乒坛的顶尖选手,他决心要把乒乓球这项家族传统传承下去。“我对于这项运动的感情就像对待生活的热爱一样,只要能打得动,我永远不会放弃,”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