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军国民体育"到"全民全运":历届全运设项的变化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15日17:31  新华网
从"军国民体育"到"全民全运":历届全运设项的变化



  新华网济南10月15日体育专电(记者刘阳 刘卫宏 邓卫华)无线电发报、伞塔跳伞,如果这些项目出现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现在的人们一定会感到新奇和疑惑。不过早在1959年的首届全运会上,这些群众项目和军事项目曾经是正式比赛项目,直到在1993年的七运会后,它们才正式退出全运会舞台。

  全国运动会已经走过了辉煌的50年,从首届到第十一届,全运会项目的设置变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折射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呈现出中国体育从“军国民体育”到竞技体育,再到竞技体育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的发展变化,昭示出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方向。

  群众、军事项目撑起“半边天”

  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一运会共有36个项目,除了足球、篮球、排球等竞技项目外,很多群众项目和军事项目诸如中国象棋、航空模型、无线电发报、航海、伞塔跳伞都位列在全运会大家庭里。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主任李相如教授表示,一运会的举行是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他说:“当时的全运会多少有些‘军国民体育’的性质,也反映了参赛者‘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朴素理念。”

  在一运会上,射击比赛就包括军用步枪的比赛,参赛者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射击高手,包括边防战士、草原猎手和工人农民。

  新中国建立时,中国体育还与大部分国际体育组织处于隔绝状态。已经参加过八届全运会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指出,一运会的项目以我国已经开展的项目为主,其中也包括一些奥运项目,诸如篮球、排球。一运会项目设置的弊端是,定位不明确,再加上当时国内的竞赛体系不完善,因此大多数运动员都是昙花一现。

  刘清早说:“首届全运会是完全的中央政府行为,没有县运会、市运会和省运会的层层支撑,这个体制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

  全运会与奥运项目的“零距离”

  从一运会到1979年的四运会,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设置变化不大,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正式合法席位后的五运会。

  1983年9月18日至10月1日,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全运会的项目设置首次按照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来进行设置,比赛项目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手球、田径、体操等25个大项。艺术体操、柔道、帆板、曲棍球等项目首次进入全运会大家庭。

  李相如说,从五运会的设项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正在努力贴近奥运会,全运会设项选择影响了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也为今后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的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刘清早表示,从六运会和七运会开始明确地提出“全面向奥运会接轨”,这两届全运会上,比赛项目既有奥运项目,也有非奥运项目。

  1993年的第七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围棋、航空航海模型、无线电测向等群众、军事项目在本届上演了最后的演出。在此后的全运会中,这些项目再也没有出现过。全运会与奥运会在比赛项目设置上越来越“相似”。

  1997年的上海八运会成为全运会历史的另一个转折点。这届比赛共进行了28个大项的角逐,其中只有武术是非奥运项目。李相如把八运会形容为“奥运会的翻版”,而武术的“幸存”则成为民族体育在全运会上的“最后一块阵地”。

  十运会2005年在江苏举行,共设32个大项,357个小项。在项目设置上,十运会与奥运会全面接轨,包含了夏季奥运会全部28个大项和冬季奥运会3个大项,真正实现了与夏季奥运项目的“零距离”。

  不断贴近奥运会,最终实现“零距离”,全运会的设项极大促进了全国备战奥运会的热情。在这样的热情下,中国奥运军团也实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51金的“大丰收”这一壮举。

  从首届全运会“军国民体育”向以奥运项目为主的竞技体育转变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刘清早教授表示,尽管这一阶段的全运会定位非常明确,但是过于强调金牌的重要性,中国体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牌至上论的影响。“我们的奥运战略起步晚,加速快,尤其是突然加速这一阶段在如何构建严谨竞赛体系、保证竞赛公平严谨上还存在不足,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出现滞后性,运动员保障计划还不完善。”

  “全民全运”重释全运核心价值

  在比赛项目设置上,2009年的十一运会较之前一届并无太大变化。李相如预测,由于以非奥运项目为内容的全国体育大会逐渐发展壮大,今后全运会的项目设置依旧会保持近几届的模式,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主。

  刘清早教授指出,全运会在设项方面与奥运会全面接轨,但他不赞成“完全接轨”。他说:“全运会应该要有中国自己的优势项目,例如棋类项目这样符合人民需求的运动项目。这样的项目在全运会里不需很多,但是要有‘育苗效应’,有利于该项目在世界上的发展壮大。”

  尽管项目设置并无“新意”,但十一运会却明确和响亮地提出了“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主题口号,将体育回归人民,体现了体育的真谛。

  其实在十运会上,“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主题口号就让人耳目一新。在全运会上首次打上“人民的节日”之烙印,这在全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

  李相如表示,十运会、十一运会的主题都回归到人民,将全运会从单纯的竞技体育运动会改变为宣传体育、推动全民健身、引导人民科学锻炼的一个宣传手段。他说:“全运会主题的转变也是对我们过去唱竞技体育‘独角戏’、‘金牌至上’理念的质疑和修正,体现了全运会核心价值的转变。”

  正如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的多功能性得到政府的不断发掘和充分发挥,并最终落脚到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包括健康、运动、快乐、长寿等内涵。”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如何“转身”,众说纷纭。全运会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风向标,有责任为中国体育的改革发展开启新篇章。十一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可以说顺应了“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潮流,也昭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气象。(完)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全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