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不光彩?
或许,袁伟民和何振梁这两位同乡之间的“PK”,会成为中国体坛的又一场风云……
撰稿·张 伟(记者)
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的新书中,第四章“北京申奥:深层的故事”所披露的“事件内幕”,无疑是最具爆炸性的内幕,而这其中又涉及到中国体育界另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虽然袁伟民在书中没有点名,但只要有点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指的是谁,而且书中在后面的章节中还间接点出了这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名字,文中这样写道:“在这位资深委员的传记《五环之路》中,是这样记载他第一次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的:‘1984年在洛杉矶中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国在世界体坛的崛起,为何振梁在国际奥运会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条件。……’”显然,《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多次提到的“这位资深委员”正是何振梁。
相关报道:
在南古都大酒店,袁伟民说:“历史可能被表达,也可能被遮蔽,而本书所要做的,是让历史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看得出,经过5年的深思熟虑,袁伟民要高调还原历史的真相,确实,那些只是体育高层极少数人知道的真相,袁伟民不说,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就会不明就里。
何振梁被很多人称为“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关于何老的资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何振梁先生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劳动,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的申奥之父”。然而,这其中的某些评价,难道会要被“颠覆”了吗?
第一件事是关于申奥的内幕,书中披露——
根据申奥小组“合纵连横”的原则,罗格支持北京,北京支持罗格,即外界所说的“京罗组合”。
其实,早在两年前,原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在《中国体育报》上撰文解释什么是“合纵连横”策略时,就隐约表达了对这位资深委员的不满。当时,文章这样写道:申奥小组集体讨论认为:2001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12次国际奥委会全会将投票决定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投票决定5个申办城市中由哪个城市承办,第二件是投票决定由谁接替年龄到线的萨马兰奇担任新的国际奥委会主席。一般而言,两件大的事,在一次全会上不大可能给同一个洲。我们北京最关心最要努力的是保证北京拿到承办权,至于新的主席人选最大的可能是出自欧洲,呼声最高的是罗格。罗格的人品、威望、资历、能力是上乘的,如果他能担任主席,对于国际奥委会的团结稳定,保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健康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加这一“合纵连横”策略决策的绝大多数都是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高度负责的,都是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领导同志不用说了,参与申奥的总局的外事专家们也都是坚定地做出了这样的抉择。党中央从申奥一启动,就明确由体育总局、北京市联合申办。时任北京市市长、北京申奥代表团团长刘淇,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袁伟民为北京申奥的“合纵连横”,不辞辛劳,完成了高难动作,为预期的莫斯科全会上的投票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媒体,出于好心,喜欢定向奉送“体育外交家”、“奥林匹克外交家”的美誉。在我看来,是不是体育外交家,是不是奥林匹克外交家,最要紧的不是看坐了多少万公里的飞机,不是能以英语、法语与多少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聊天,最要紧的是在关键时刻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以高超的外交艺术,处理棘手的问题,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这个最根本的要求严格衡量,刘淇、袁伟民是北京申奥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中的体育外交家,只是不知他们肯不肯戴这个花环?至于说到体育外交家,我虽然自地方党委调任国家体育总局才5年多,亲身感受,由于历史的原因、党中央的重视、工作的需要这里的体育外交家或者说杰出的体育外事工作者是很有一批的,决不是孤芳自赏的一个、两个,如魏纪中、楼大鹏、于再清、屠铭德、吕圣荣、顾耀铭、宋鲁增等等。中国体育外交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他们都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关乎成功的至关重要的贡献。可惜,由于宣传走偏,人们都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
分析北京申奥成功,有一个大的概念必须牢固树立。申奥成功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后世人瞩目的发展,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有力,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在这个根本性前提下,有一个优秀的申办团队作了卓越的努力。请特别注意,是团队,而不是个别人作出的杰出努力。
如果说,李志坚当年撰文表达得还是比较隐晦的话,那么如今袁伟民在其新书中则写得相当直接:“当时我(袁伟民)非常生气,我心想人家说话算数,支持北京申奥成功了,现在我们却过河拆桥,不支持人家,不是不讲信誉吗?更何况,金云龙能和罗格比吗?金云龙是韩国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后来因为贿选问题被国际奥委会点名,并遭到韩国检察机关的起诉。据说他在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时曾经许诺:只要给投他的票将给报酬……可是,结果令人失望,这位资深委员依然我行我素。何振梁支持金云龙,后来“据多方反馈信息,也证实他这么做了”。袁伟民在书中披露:“我立即将此信息告诉了时任北京申奥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贾庆林、刘淇和奥申委其他领导都感到吃惊,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天下午就立即召开奥申委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请这位资深委员讲明情况。他承认有这个事实,但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第七章“普遍法则:新老交替势不可挡”这一章节中,袁伟民还披露了当年这位资深委员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不积极支持于再清接替他成为新执委一事。整个事件简直是“不可想象”。书中披露:一年后,在2003年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又将选举出新的执行委员,是继续支持这位资深委员去竞选执委,还是把新委员于再清扶上马去竞选执委,袁伟民和李志坚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广泛听取意见后,决定让于再清参与竞选。对于推举于的原因,袁伟民在书中解释说:“要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任务,就迫切需要一位在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中都有现职的、在位的领导干部,能够进入国际奥委会执委,争取话语权直接对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志坚找到了这位资深委员(何振梁),希望他能支持于再清参与竞选,当时这位资深委员就表示:“如果推荐其他人,我反对,不同意,但是推荐于再清我没有意见,我全力支持他竞选执委。”他还答应写一封英文和法文的推荐信,由他出面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推荐于再清。谈话一结束,李志坚就立刻赶到北京市委,也代表袁伟民,向时任北京奥组委主席、市委书记刘淇报告了这一情况。但是,令袁伟民和李志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传来的消息却说明:这位资深委员并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做。首先,在推荐信的问题上,他表现得不情愿,他没有写法文推荐信,而只是在外联司拟就的英文推荐信上盖上他的章。为此党组书记李志坚两次找何谈话,第二次谈话何竟然大发雷霆,矢口否认阻挠于再清当选之事。其实是他自己“另有想法”,不久之后就明白了——有委员反映,他在境外谈到执委竞选问题时说:他之所以不竞选,原因是中国的体育部门嫉妒他。于是,德国媒体指责中国:“让一个政府告诉我们谁应该进执委会,这是不能允许的!”这些奇特的声音不仅严重地干扰了于再清的竞选,更不能容忍的是,给中国造成了不良影响,认为中国在干扰国际奥林匹克事务,中国体育部门在弄虚作假,严重损害了中国和中国奥委会的形象。结果,2003年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于再清以并不悬殊的票数竞选执委失利,这不能不和“某种声音”有关。又一年过去了,2004年9月,在雅典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于再清再次参加竞选,终于成功,四后后又顺利晋升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在采访完袁局之后,记者多次试图与何振梁老人联系,想听听他的说法,巧合的是,在袁伟民新书问世之际,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公布了何振梁退休的消息:今年80岁的他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即将退休。在哥本哈根投票2016奥运会主办地期间,来自中国的媒体记者曾经集体采访了何振梁,他表示:2008奥运会能在北京举办,“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退休在即,实现夙愿的何振梁没有不舍,他说:“毫不谦虚地说,(对中国而言)我在国际奥委会的位置是空前的,但我绝对不相信是绝后的。” “一直都太忙,没什么时间写书,退休后我就开始写回忆录,主要是想总结我们的挫折和成功,希望给人以借鉴,让后来人做得更好。”
10月12日晚9时,本文截稿的前一天,记者终于联系到了何振梁。当记者希望何振梁就袁伟民书中提及的关于他的事件表达个人看法时,刚开始何振梁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起来,他提高了嗓门反问一句:“你信吗?”据记者所知,这是何振梁在一天内第N次这么回答纷纷打电话给他的记者了。接下来,当记者说:“何老,这不是我们信不信的事情,书中写得非常具体,这样的事情太让人震动了!”据书所说:“这位国际奥委会资深的中国委员没有投罗格的票,而投了金云龙,似乎已不是秘密,韩国的媒体做了公开报道,韩国内部对金云龙在各大洲得票的情况一清二楚,认为金云龙在亚洲得了7-8票,其中有中国的1票。”此时,电话那头的何振梁显然触动很大,他有些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投票是在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袁伟民怎么知道我投了谁的票,没有投谁的票?他有什么证据啊?他相信韩国人的话吗?”停了停何振梁又说:“袁伟民说这些话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本来何振梁还要准备说下去,可能在家人的提醒下,他欲言又止,转言道:“好了,现在我不说了,我要休息了,我需要安静,不过等到我应该出来说话的时候,我会出来说的!以后再说吧!”
何梁振究竟会对这件事给予什么样的回答,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袁伟民与体坛风云》这本书中所传递的信息让人觉得,何振梁在申奥投票过程,以及帮助于再清竞选执委的过程中,似乎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