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消失”了5年的袁伟民回到了新闻记者的视线中。18年运动员,8年教练员,21年国家体委、体育总局领导,近半个世纪的体育人生,他是如何审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三种角色的?11日,新书在南京首发,低调卸任5年后,袁伟民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①理想,驾战鹰翱翔蓝天
回眸在体育岗位上的三个阶段、三种角色,袁伟民笑呵呵地说:“这三次角色转化,都是被‘逼’的。”
第一次,刚刚从苏州中学高中毕业,他的理想是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空军飞行员,驾战鹰翱翔蓝天。他进入了飞行员考试的候选队伍中,严格筛选,层层过关,但是在最后一关前遗憾地没有通过。恰逢江苏省准备第一届全运会招募队员,在高中喜欢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身高1米80的袁伟民被意外地选进了张然执教的江苏省男排。
他就这样被“逼”着成为了一名运动员。没有排球基础,一切从零开始,半路出家的他凭借勤奋与努力,4年后进北京,首次穿上了印有国徽的队服,成为中国男排主力二传手,多年后又出任中国男排队长。
说起这些久远的往事,老人如数家珍。1976年,被“文革”十年耽误了的袁伟民意外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我原先知道自己可能担任男排的教练,领导认为女排水平比较高,就派我去了女排。第一堂训练课,看到身边一群身材高大的大姑娘,有的比我还要高,不免有些紧张。”36岁,少帅被描述为“脸红、耳红、脖子红”。
②怀念,当主教练那8年
接下来的8年是国人广为熟知的8年,女排三连冠,以及女排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1984年,袁伟民被破格提拔,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
“我一点没有思想准备,要不然,我一定带一个年轻的教练,让队伍有一个良好的过渡。”多少年过去,说起第三次角色转变,袁伟民依然流露出一种深深的不舍。“那个时候,是中国女排最好的时候。我们对世界各队研究得很透彻。如果让我继续带队,我可以接连拿世界冠军。”
尽管心有不舍,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迅速完成了从“袁指导”到“袁主任”的角色转变。“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当时社会上不少人有偏见,认为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我要告诉他们的是,运动员出身的人转型从事管理工作,担任领导干部,同样能够做得很好。”
以后的21年里,他作为中国体育赛事总指挥,12次率团征战奥运会、亚运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突破;作为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参与执行了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全过程。
“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三种角色中,您觉得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哪个?”有记者问。他沉思片刻后说:“教练员!”
③享受,退休后美好时光
为自己47年的体育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卸下体育总局局长的重担。现在的袁伟民,正悠闲地享受着退休生活的美好时光。同时,他没有停止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的思考,也始终关注着一些特别的领域。
他两度担任中国足协主席,现在仍然没有免去主席一职。“我现在也很少看足球比赛了”,他没有隐藏心中深深的遗憾,这是他体育生涯中“最心痛”的一页。“足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我承认,如果我是一个足球教练,也未必有很大的起色,当然我同样会有信心,我一定能够干好。”
他现在担任着中国排球协会主席。排球是他的老本行,而中国女排是他心中“最牵挂”的一根弦。新女排亚锦赛意外负泰国,“输泰国怎么说起来都是不应该的。这不是技术问题、实力问题,而是队伍的准备问题;不是泰国队超水平发挥,而是我们准备不充分,盲目轻敌,遇到困难又束手无策。这个问题不解决,永远长不大。”
他新近担任了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主席。高尔夫球是他现在“最新鲜”的生活内容。高球入奥,引起了国内外对这项体育运动的广泛关注。他说:“高尔夫不是一项代表腐败的运动,它应该是一项阳光的运动,以球会友,增进球艺。”网球和高尔夫是他现在生活中的爱好,昔日的弟子杨希如今是他的球友。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会相邀几位朋友一起打打高尔夫球。
告别惊心动魄的竞技赛场,健身锻炼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乐趣。
本报记者叶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