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菁菁校园成为排球运动发展沃土 大学中学皆有领跑者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29日11:49  中国体育报

  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近期表示,国际排联今后将大力推动学校排球和群众排球的发展。“现在到哪我都找教育部长,说服他们在学校开展排球运动。如果孩子们都来打排球,那将来排球的发展肯定更加广阔,”魏纪中说。魏纪中表示,在接下来三年多的任期内,自己将大力推广学校排球计划。那么,如今的中国排球在学校中的发展情况如何呢?本版将给你解答

  三大球中,如果说职业足球和篮球联赛很难在大学里展开,那么,排球运动绝不能放弃校园这块沃土。也正因此,排球这朵“羞答答的花”一直在“静悄悄地绽放”。虽然校园排球的发展在面上还低于篮球、足球,但基础打得还是比较扎实的。近日,教育部大学生和中学生体协副主席王刚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校园排球开展的情况。

  让各类比赛当好抓手

  记者:说到排球,不能不说比赛。比赛是排球运动一个重要的抓手,除了综合性的学生运动会外,全国范围内单项的学校排球比赛情况如何?

  王刚:从全国来看,教育部学生体协每年都会组织许多排球比赛,特别是高校比赛。经过近20年的摸索,现在高校间的排球赛体系已经相对丰富,目前有三类比赛——一是普通组优胜赛,全部是普通大学生,全国总共有50至60支队伍;二是甲级赛,是比普通组再高一个层次的比赛,采用主客场制,男女共8支队伍。参赛者都是没有体育特招生的学校,但最近这一组别的水平已经比较高了;三是超级赛,参赛者是批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学校,同样采用主客场制,男女共8支队伍,可以说,这是培养后备人才的摇篮之一。除此之外,各省还分别有省内的比赛。

  记者:中学生赛事开展得怎么样?

  王刚:在中学方面,每年全国有两个比赛,分别是锦标赛和联赛。锦标赛实行赛会制,是全国男女各前32名的队伍;联赛是32支队伍以后大概男女近20支队伍,水平相对较低。

  记者:沙滩排球作为近来逐渐流行的项目,当下在学校中开展的情况怎样?

  王刚: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四五年来,各个高校在沙滩排球方面开展得很好,现在总共有70至80支队伍。因为沙排场地小,只要弄些天然的沙子就可以了,参与人数少,组织起来很灵活,比赛也比较机动,所以开展起来难度相对更低。也正因此,这项运动很受大家欢迎。中学生沙排受到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开展得相对不是太理想。但是由于高校的沙排开展相对较好,因此对中学沙排也是一个带动。

  培养“塔基”尤为关键

  记者:从学校角度来讲,大力开展排球运动,是更倾向于培养排球后备人才?还是更好地在广大学生中普及排球项目?

  王刚:我觉得这一点不可分割来谈。我们发展排球,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使排球成为一种日常的、经常化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发现一些有天赋、水平高的孩子,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把他们送进竞技体育的行列。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其中一点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因此,学校要做的,就是真正打好基础,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这是一种必然。等到“金字塔”的塔基越来越大,那塔尖上的明星就会越来越多。这个塔基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运动员,我认为应是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一批专业的“排球家”,具备一定的特长和兴趣,可以从事排球教练、管理者、裁判员等,条件突出的可以做专业运动员。

  体教结合:1+1=1

  记者:现在很多大学包括中学,在排球方面都在走“体教结合”之路,您如何看待这一模式?

  王刚:我认为,“体教结合”的模式是一个大的概念,这不是“1+1=2”,而应是“1+1=1”。这个结果“1”代表着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培养出的合格公民,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根据其特点培养其特长。这应是一个“质”的结合而不是“量”的结合。

  在这方面,美国做得就很不错,把培养合格公民放在首位。我们也应该把人才培养视为首要任务。如果学生有天赋,那就结合各方面的优势,把他培养成专业的人才,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记者:按照您的理解,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排球进校园”?

  王刚:体育是一种自然科学,想要让排球更好地进校园,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更需要一种“无形的声音”。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崛起,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促进很大,很多人自此喜欢上排球并参与其中,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从国家层面,需要积极倡导;从社会层面,需要“无形的力量”;从国际层面,中国队的战绩会影响到很多人关心排球,这些都会激发学生走进排球、参与排球。因此需要共同努力,把点点滴滴汇聚成一种环境、一种吸引力,这肯定要比一纸文件有效的多。当然,更少不了相关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要积极培育排球的“热土”?

  王刚:没错。不管是奥运场馆、学校体育场馆,为什么会有看台,为什么会有电视转播?看台即是“热土”,观众就是“热土”。

  记者:“体教结合”也不能光靠大学和中学两家,小学阶段开展起来了吗?能不能做到“一条龙”?

  王刚:“一条龙”包括龙头、龙身和龙尾,需要做很多工作,政府固然要加强引导,学校也要真正意识到开展的必要性。现在大概有20、30所高校在招收排球特长生。我想,只要大学开展得好,想让孩子上好大学的家长自然就会大力支持,这就会直接带动中学的培养。但目前小学开展得还不够好,这不仅仅是场地和技术等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过早的专业化对少年儿童也不适合。因此迫切需要专门的机构和行家去研究“小排球”,也就是适合小学生玩的排球。

  北京

  北航男排:赶超职业队的“学生军”

  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支全部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军”在2004年冲进全国男排联赛,一路摸爬滚打,靠着“每球必争”的精神,同各省市专业队过招。

  “背着书包上赛场”,这是北航男排队员的真实写照。他们是球员,但首先是学生,都来自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每天上午上课,下午才能训练。训练时间有限,势必强度加大。而训练补助、营养保证等与专业队却无法相提并论。对此,他们苦中有乐,不以为意。

  与专业队从青年队中选拔球员不同,北航男排的队员都是通过国家统一高考进高校的高中生。他们的排球底子只不过是少体校水准,在身高、力量、速度等方面,与专业队相比有不少差距。为了弥补不足,队员们唯有苦练。每天3个小时,一周18个小时,加上比赛时的集训,队员们训练都是百分之百地投入,有的队员还主动“加餐”。为了练习鱼跃救球的动作,几乎每个队员的下巴都缝过针。但只要进队,就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想过退缩。

  北航是大学生排球传统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该校排球队就获得过全国甲级第11名。如今,北航男排的名声更加响亮。在校园里,排球文化浓郁,北航男排的小伙子们是学生身边的偶像。主教练周放说,我们的实力不如职业球队,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做到每球必争,打出大学生球员的朝气与活力。

  不容乐观的是,大学生入学时的年龄在18岁左右。对于竞技体育来说,这一年龄的运动员基本上已是“半成品”状态,那他在大学里的运动发展空间还有多大?“人才链”能否做到可持续运转?

  作为学校的队伍,招来的学生一入学就得适应全队的节奏,可能练上一两年能打大型的比赛了,再过两三年又面临着毕业。不仅运动员为校队效力的周期很短,可招收的学生群也并非“人才济济”。“球员来源并不充裕,高中里培养出的好苗子太少。”周放说。因为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球员进队后还得从基本功练起。

  “其实我们早就想搞‘一条龙’体系,从小培养自己的队员。”北航体育部主任刘国庆说,“光大学搞不行,我们想从小学、中学就开始培养。念书在我们的附属学校,训练由大学教练来抓。”但他指出,这一做法目前并不容易实现。

  内蒙古

  “两条腿”走路的“巨人”

  包头一中女排——

  “两条腿”走路的“巨人”

  就在前两天,内蒙古包头一中女排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包头市政府的230万元奖励,这得益于她们在今年8月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女排冠军的卓越表现。包头市副市长李秉荣表示,包头一中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走下全国的冠军领奖台,这支队伍的好戏还在后面,她们将代表我国参加明年6月底在包头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教练郝振生介绍说,目前全队正全力以赴备战,尽最大努力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26年前的8月,包头一中女排获得内蒙古中学生排球比赛冠军;7年前的8月,这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球队在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夺冠,并一举改写了内蒙古三大球从未夺取全国冠军的历史;5年前的10月,包头一中女排代表中国,参加澳大利亚世界青年女排巡回赛,以七战全胜的成绩夺冠;今年再次获得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冠军……什么是制胜法宝,一是顽强拼搏的精神,二是体育和文化课“两腿”齐头走路。

  清晨7点30分至12点,五节课学习;下午14点30分至16点,两课时的学习;晚上20点10分至22点10分,夜自习;下午16点至19点30分全部交给排球——这就是包头一中女排姑娘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除了周六放假半天外,排球是她们唯一的执著。最普通的短发、最朴素的着装,在课堂她们是努力的学生,在球场她们是刻苦的球员,她们就是如此简单。也正因此,她们比专业运动员多一份理性,比普通学生多一份从容。

  1925年,冯玉祥将军一手创办了包头一中。那时,它是内蒙古地区西部第二所中学。如今,每年从包头一中毕业的高中生,本科录取率达到80%,女排队员们更是几乎个个考取全国重点大学。

  “勤奋学习跨进高校大门,刻苦训练走向世界排坛”,这副对联挂在包头一中体育馆门前。“在这里,女排姑娘有比进国家队更好的出路,那就是考入北大等全国一流大学。”郝振生说。或许这个理由比她们的比赛战绩更让人敬佩。打球是快乐的,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她们的终极理想。

  “有人把现代排球运动称为‘巨人的运动’,这是对现代排球运动员身材条件逐渐趋于大型化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可我们不能培养只会打球的‘单腿巨人’,只有把以智育人和以体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让孩子们成为‘两条腿’走路的‘巨人’。”郝振生说。

  郝振生——为排球,更为育人

  1980年,包头一中组建女子排球队,24岁的体育教师郝振生兼任教练。当年,恰逢中国女排处于辉煌之时,排球深深地融入郝振生的生命中。他回忆说:“我们当时就是一个土场地,大操场上架起一个网子,捡球的时候比练球的时间还多,一打个球跑得老远。那会的天气特别冷,可以说,冬天学生们手上都裂的是口子,排球上真的是染得血迹斑斑。”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他退缩,他做好了筚路蓝缕的准备,一心扑在排球事业上。1983年,初试锋芒的包头一中女排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学生运动会排球赛中一举夺冠。而之后的10年间,包头一中女排一直处于自治区第二的位置。这样的结果,郝振生却从来没有气馁。1993年,再次夺得自治区冠军的郝振生和她的队员们开始有了新的目标——走向全国。在第13届世界青少年女排赛上,他们勇夺C组世界冠军。此后,郝振生带领着女排姑娘们进入鼎盛时期。

  “比赛是运动员的节日,要享受比赛,过程有了,结果就出来了。”这是郝振生在训练前常跟队员们说的一句话。而队员们一旦上场,郝振生就会坚毅地大喊:“只要没吹哨就绝不放弃!”

  “郝老师”——郝振生习惯学生们这样叫他。“我不是教练,是老师。”他这样告诉球员。“你们应当先做人,再读书,随后才是排球。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否则就别想进队打球。”30多年来,郝振生把爱无私地播洒在每一个队员身上,他更像一位父亲。

  “人生应当有所追求。我所追求的,不仅要用女排的比赛成绩为学校争光,更要从体育角度培养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郝振生说。

  海南

  基础比身高更关键

  ——椰岛海南散发浓郁“排球香”

  今年8月在长沙举行的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男排比赛上,身材相对矮小的海南队连胜7场一举夺得冠军。能获得如此佳绩,得益于海南省中学生排球运动的“遍地开花”。

  代表海南省参加本次中运会男排比赛的是海口市琼山中学队,该队教练梁振梧说:“海南省虽然不大,却诞生了好几支高水平中学生排球队。近20年来,海南中学生排球队一直在中学生赛事上位列前三名。”

  如果按排球运动员高大化的标准,海南中学生排球队难以具备高水平的基础。但在梁振梧看来,身高并不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我们的队员身高都在1.85米左右,全队仅有一名队员身高超过了1.9米。”梁振梧说,“但海南队的成绩表明,至少在中学生这个层次,提高排球运动水平还有比身高更关键的条件。”

  这一条件就是排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培养。梁振梧介绍说:“琼山中学早在1983年就被国家相关部门列为排球运动传统校。在海南,像琼山中学这样的排球运动传统学校很多,这与当地的气候和人文条件有很大关系。”

  海南地处热带,当地群众喜好在户外进行有一定对抗性和娱乐性且硬件要求相对较低的体育运动。只需要架起一张网甚至一根绳子就可以打的排球运动,一直是海南省群众比较喜欢的大球项目。

  在海南的中小学校,排球是热门体育运动,校队间经常交流比赛,而且像琼山中学等很多学校都把排球列为必修课。梁振梧介绍:“雄厚的群众基础促使海南中学生排球运动达到了较高的竞技水平,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也符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

  除了每年的全国比赛之外,海南省各个中学排球队还会举行多项省际交流比赛。这些比赛深受学生喜爱,并加剧了各队之间的竞争,刺激了各队水平的提高。此外,从省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都为学校开展排球运动提供了支持。

  目前在海南省,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中学都有4到6名专职教练,这样的师资规模对于许多省区市中学生排球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高水平的中学生排球队在海南省也受到家长的青睐,因为孩子能够进入校排球队,就基本上可以保证考上大学。排球队对队员的文化课非常重视,不会因为排球训练耽误学业。梁振梧介绍,琼山中学排球队的队员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有的完全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球队每天只在课余时间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也控制在两三个小时就是为了保证学习状态。

  由于运动员身材相对不高,海南省各支中学生排球队几乎没有向专业队输送过运动员。“不过,我们的队员都是文化素质、运动素质全面培养,即使不进专业队,也不影响他们有一个好的出路。”梁振梧说。在海南省,中学生排球队从来没有遇到过“选苗难”的困扰。后备人才充足也是海南省中学生排球队可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又一个关键原因。

  窦雨佳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