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三天就是举国同庆的新中国60华诞,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针对大众体育的全国性立法——《全民健身条例》,也将从这一天开始正式施行。回望新中国体育60年,上海体育局副局长陈一平、围棋界领军人物常昊,乃至体育新闻圈的前辈、同行,几代体育人都感慨万千,他们也从自己的视角,给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体育事件,构建出一甲子的体育风云。
本报记者 陈宏
群众体育
“架起一块板就打乒乓球”
“其实,我并不算标准的体育人,”9月25日,在上海市学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座谈会之后,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陈一平给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是从教委转到体委来的。但我从小就喜欢体育,而且,作为业余选手,从小至今一直参与着。”
陈一平出生在1954年,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那个时候,中国把苏联作为老大哥,苏联优美的体操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欢的项目。陈一平小时候,也被家长送过去练体操。但懂事之后,他自己却爱上了乒乓球。
“那时候爱好打乒乓球的人有很多,但条件实在是简陋啊,拿一块板子一挡,就开始打了。”陈一平说,这样的场景,成了很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条件不好,但很多人一直到现在,对乒乓球的感情都是很深,也当做了锻炼的最常见的方式。”
在来到体育领域工作后,陈一平更是感受到了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以及老百姓对健身的渴求与热情。“现在条件好了,健身方式也多样化了,参与的人也更多了。像我,做这行的,就更是以身作则,我工作再忙,白天想抽时间锻炼有困难,我就利用晚上或者休息时间,一周最起码打上一两次的乒乓球或者网球。”
不干体育工作,但像陈一平这样热爱锻炼的,也都能感受到大众健身、群众体育的巨大发展。事实上,在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之后,体育工作就有了发展的根本宗旨。
在老百姓的观念里,也有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说法。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达到28.2%,全国城乡有3.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北京奥运会后,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即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对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开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在体育设施方面,中央和地方不断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建设。目前,我国各类体育场馆约85万多个,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200倍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00倍以上。
竞技体育
女排精神和聂旋风的震撼
新中国体育60年,不能不提的就是中国飞速进步的竞技体育,一直到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榜超越美国列第一的辉煌。
即将于国庆期间签名售书的上海著名围棋国手常昊九段,将自传《我是常昊》的节选内容,也提前透露给了本报记者。他在第一章学棋经历中,就提到了棋圣聂卫平。
常昊说:“……邱指导……希望我能超过他教过的曹大元和钱宇平。高兴归高兴,谦虚也是要谦虚的,我父母说:‘没指望孩子下到那么好,能下到上海队那些一般专业棋手的水平就不错了!’可是,我说:‘我要下到聂卫平!’”
和当年小小的常昊一样,无数的中国人,甚至是非棋迷,都能感受到“聂旋风”带来的震撼。“时逢中国围棋突破日本围棋不可战胜神话的前夕,‘聂旋风’横扫日本棋坛带给中国棋迷无穷的兴奋,当时正在一点点展开的中日擂台赛也逐渐掀起围棋风暴,其胜负似乎已经和民族尊严、国家荣誉紧密相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聂卫平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中国棋坛无可替代的主将,但年幼的我——当然不可避免带着一些不谨慎的狂妄,还是以站在最高位置的他作为目标,这,应该决定了我日后该走什么路的大选择!”常昊回忆说。
与常昊的经历相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竞技体育给物质生活上还很穷苦的人们,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振奋和鼓励——从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新中国开始在国际体坛亮相,到后来的容国团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启乒乓球国球时代。
当然,竞技体育影响力第一次波及全国,影响了一代人的,是中国女排在1981年的世界杯上夺冠,这是中国大球运动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在改革开放初期,让爱国激情爆发到极致。“我能清晰地回忆,当年女排五连冠对我们在精神方面的影响,那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也是体育独有的魅力。”陈一平也回忆说。
现如今,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方面,都已经连创辉煌。许海峰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刘翔实现中国男子短跑项目的历史突破,都已经成了中国竞技体育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据统计,截至2009年8月底,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310个,创超世界纪录1195次。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体育报道
“曾经要靠电话录音成稿”
从当年爬格子报道简单的赛事结果,到今天的电脑飞速敲下各种题材、内容丰富的体育新闻,记者所从事的体育报道领域,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着新中国体育60年的发展。
“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专门报道,是1958年《中国体育报》创刊之后的事,当时是兼管体育的贺龙老总建议的,然后在61年世乒赛时,体育报道出现了一个高潮。”《中国体育报》的一位前辈同行告诉本报记者,“上海在当时也是属于比较发达、文化氛围也比较浓的地方,所以在60年代就有了专职的体育记者,而到了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不久,上海各大报纸,基本上都已经有了专门的体育报道组。”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报道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当年简单的报道赛事消息,到后来的报道人物、赛事花絮,再到今天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暗访报道等等,体育新闻开始立体化、多样化起来。“在本地采访的时候,记者是回到报社再手写新闻稿,而到外地、外国报道时,则要麻烦很多,短一点的,可以到邮电局发‘新闻电报’,或者通过电话,我念,后方记录。”这位前辈笑着说,当时报社还特意配备了专门的电话录音机,记者在外地写完稿子后,打电话回去,有专人负责听录音,然后笔录稿件内容。“那时候,假如采访了一个不是太出名的人,或者要说一个不太出名的地方、术语之类的,都要停顿一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像刘翔,我们就得报成文刀刘,飞翔的翔,这样的。”
再后来,这样的方式越来越赶不上体育报道的要求:群众越来越爱看,版面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传真机开始在报社普及,像体育记者,是报社里面出差最多的‘工种’了,所以,他们经常是背着沉重的传真机到处跑,在宾馆,写完了就找电话线,开始发传真。”确实,对一些老同志来说,这样的工作方式在记者2002年出道时,还能偶尔见到,但此时,电脑早已普及,这种方式适应了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好看的发展趋势。“所以,很多报社开始硬性规定,一定要用电脑写稿了,一些老记者,最初只能通过手写笔接电脑,随后才慢慢学打字。”
体育报道领域的技术革新,跟体育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后者的发展,不但为体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建筑、通讯、新闻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体育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为国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而体育宣传工作,也真实记录下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弘扬了体育精神,普及了体育知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体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