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安门城墙”助女排开启辉煌 曾登大众电影封面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09:16  南方人物周刊
“天安门城墙”助女排开启辉煌曾登大众电影封面



  红极一时的杂志《大众电影》,1982年3月的封面,就是周晓兰和演员龚雪的合影。那是杂志创刊以来首次用非电影人物做封面。

  受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就如同当下的流行语一样被人熟知,因为一群姑娘在18米×9米的场地上摸爬滚打出中国第一个大球项目的奥运会冠军。周晓兰,这群姑娘中的一位——即使是最不关心体育的中国人也会知道这个名字——场上的“天安门城墙”。

  1981年,北大80级的学生围在一台13吋黑白电视前,观看男子排球世界杯亚洲预选赛中国与韩国的比赛。11点,电视屏幕一片雪花白,中央电视台购买的转播时间结束了,此时总比分是2比2。大家接着听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3比2!热水瓶、碗、茶缸全从寝室窗户飞了出来,只要砸在地上带响的,能扔的都扔了。

  同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最后的冠军让“铁榔头”和“天安门城墙”家喻户晓。女排精神感染了整个社会,掀起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热潮。北大学生们走上街头,高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看球振奋之余,大家的话题也离不开这些排球运动员。“汪嘉伟真帅”是个共识,有时还会替他“操心”:你看女排里面有一个队员也很漂亮,叫周晓兰,他俩真合适!

  合适也是不可以随便恋爱的。训练下来就是政治学习读报纸,剩一点时间看新闻联播,10点钟必须关灯睡觉。国家队的领队和助理只管男女球员在一起做些什么,大家需要女排姑娘心无旁念的继续训练,所有人都期待她们连冠。

  1982年的春节,人们在电影院里看到了纪录片《拼搏》,讲述的就是中国女排赢下老对手艰难夺冠的过程。之后1982年的秘鲁世界锦标赛,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每次决赛都是对阵东道主,女排姑娘们成为中国在世界展现国人形象的代表。体育随之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

  在一场文艺界和体育界的新春联谊会上,女排姑娘们被邀请参加。会上,文艺明星纷纷表示要发扬女排的拼搏精神。与郎平同坐一桌的刘晓庆说:“女排打开世界冠军大门的关键在于她们具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特别值得学习。我想今后在表演上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要求自己,要创造各种类型的任务。”演员沈丹萍说:“在拍摄上一部电影时,暴露了我很多弱点,娇气、软弱、缺乏信心。我今后要学习女排运动员那种刻苦练好基本功的毅力。”

  当时红极一时的杂志《大众电影》,1982年3月的封面照片,就是周晓兰和电影演员龚雪的合影。那是《大众电影》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用非电影人物做封面。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少第一代女排明星,很快就走上了仕途。周晓兰在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1988年进入国家体委,出任排球处长。周晓兰一上任便改革排球运动管理体制,改进训练和比赛组织形式,在国家拨款不足的情况下为国家和地方排球队筹措比赛训练资金,并尝试引进外资……1994年担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之前,她一直是住在只有一间卧室的公寓,“当官”后住房标准才升格为两房一厅,薪水仍然是人民币54元,“官场”成了球场的延续,但是球场上的那份豁达、坦诚和信任却因场地文化迥异而消失殆尽。

  远离

  随着女排老队员的陆续退役,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上未能保住常胜不衰的纪录,五连冠后一路滑坡,名次一跌再跌。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又曝出女排队员服用兴奋剂事件。体委相关领导层面临各方压力,时任主管球类运动的国家体委副主任、原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要求周晓兰出面举行记者招待会,为中国女排的颓势负责,后者出于对老教练多年来的信任并从大局出发,同意承担责任并试图以自己的忍辱负重来化解中国女排所陷入的困境,然而,此举却遭到中国排球协会工作班子全体人员的坚决反对。记者招待会未能如期举行,但是周晓兰的工作却从此开始遭遇困难。

  1995年初,周晓兰代表中国排协,动员正在美国读书的前队友郎平回国出任女排主教练。由于熟知情况,周晓兰第一时间向外界透露了“中国排协同意郎平回国执教”的消息,引起了高层的不满和批评。正当郎平答复同意,周晓兰在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只等航班到达的时候,上面通知:朗平回国及相关其他事宜已由别人代理,要求周晓兰不要再过问郎平回国之事,甚至连机场迎接朗平也不必去了。过去朝夕相处,并肩苦拼的队友回国,而且是由自己一手促成,周晓兰却不能亲往接机,令她情何以堪。就在一片“发扬爱国精神,振兴中国女排”的欢呼声中,周晓兰还是前往机场迎接朗平的到来,但是周晓兰必须为此言明她是以个人名义而来……

  在排球界奋战20余载的周晓兰,此时觉得她与8个月的“体委副司长生涯”缘份已尽,决定辞职。然而,国家部委司局级干部请辞需经国务院批准,更何况自动辞官的又是为中国女排五连冠立下汗马功劳的体坛名将,各方面“希望经受考验”的慰留也劝不动周晓兰,在缺勤3个月的情况下,有关部门终于批准了她的辞职报告。有人认为周晓兰是为了去美国才辞职的,她说那是个“天大的误会”,因为在作决定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想到过离开后能去哪,但“我出国前已经是司局级的干部了。我了解做官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并不觉得离开那样的生活是失去了什么。”

  在排球作为“国事”被公众热议之时,周晓兰突然请辞,隐姓埋名远离中国体育,随丈夫、原中国男排主攻手侯晓非旅居美国,成为了医学器材工程师。

  约定

  2003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组织《中国奥运冠军录》的专题拍摄,对1984-1992年的所有奥运冠军进行追访,这个引起轰动的专题节目,200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名为《巅峰》的文字版。关于周晓兰,只有这样一句话:“周晓兰1984年退役,1995年前往美国。此次采访途中,采访组虽经多方打听,始终没有她的消息。”2004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再夺冠军,央视又找寻老女排队员的行踪,还是“唯独联系不上周晓兰”,似乎她在人间蒸发了。

  2007年1月8日,央视体育频道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了“周晓兰现身北京街头”的消息。当时央视体育部正在做一个《英雄》的项目,要对所有中国奥运冠军进行肖像拍摄。“不接受采访没关系,见面拍张照片总可以的。”周晓兰勉强答应了,她同时强调要保密,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镜头中50岁的周晓兰面庞清瘦,麦穗一样的刘海被额头横向的皱纹代替,昔日的美丽已经远去,但她却笑得开怀。

  周晓兰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越越(Lucy)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读国际贸易,而且是排球队主力二传手。小女儿Mary在美国出生,并没有自己的中文名字。周晓兰为两个孩子的中国文化教育很发愁,她不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祖国却像个外国人,“我这个人,虽然回国不多,但祖国情结很重,比如孩子练球,打着玩可以,代表外国人打那绝对不行,那成什么样子了。”

  老女排姑娘们曾有个约定:今后都要生女孩,20年后重组一个强大的中国女排。梦想成真了一半,周晓兰和郎平、孙晋芳、曹慧英、陈招娣先后都有了女儿,但一年一次的老女排聚会大家不再提及这个约定。

  本刊记者  王年华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女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