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与日月同辉(二)——记中国女子排球六十年
盛情邀大松 研究借鉴
1964年3月,中国女排在访问日本的比赛中1胜5负,差距明显。同年11月,大松执教的日本贝塜女排访问我国,周总理和贺龙、陈毅副总理观看了比赛,并接见全体人员,客队5场全胜。
1964年,国际排联修改了有关拦网的规则,使拦网从防守的第一道防线转化成为进攻的一项手段。此举对拦网较弱的亚洲队无疑是雪上加霜。获悉国际排联将在1965年执行拦网新规则后,球类司决定在1964年的全国排球联赛中采用新规则。于是,一个群众性钻研拦网新技术的热潮迅速在全国掀起。诸如“盖帽式”、“屋檐式”、“弹钢琴式”等过网拦球新技术应运而生,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特别是中国男排把拦网的手法和变化总结了十点要诀,也使中国女排受益匪浅,拦网技术和水平的发展变化很大。
1965年4月21日至5月23日,经周总理批准,邀请大松先生来华在上海协助中国女排训练。参加训练的运动员以四川、山东队为主,并由上海和其他队组成的联队。同时组织了学习组和医务监测组。
在学习组动员会上,球类司领导提出:“学大松是以大松为借鉴,研究中国队发展的道路。我们学大松,研究大松,为了最后打败大松。”
大松的训练实践使我国教练员对大松技术训练的方法、要求和指导思想都有了比较系统、明确的了解,如何借鉴也有了目标。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从1959年以来,我们的训练工作受到相当的影响,全国联赛也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女排的出访和客队的来访都减少了。中国女排的训练和水平都被干扰,但随着向日本女排学习活动的展开,又渐有起色。
文化大革命 遭受重创
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排球事业遭受重创,正处在上升阶段的中国女排,突遇严重的冲击和破坏。1966年准备参加第5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的中国女排已经离开北京到了广州,还是被召回来参加运动;中国男排早走几天去了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6届世界男排锦标赛,幸免此难。在此后的8年内,中国排球队都没有参加国际排联组织的比赛,而中国女排则是从1962年的第4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后就无缘世界排球大赛。
周总理指示 出现转机
历经磨难的中国排球运动,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出现转机。1972年4月9日,周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训练基地观看排球和其他队表演时做了重要指示。他的讲话象春风一样吹遍全国,从而吹响了中国排球复苏的号角。
同年6月,为纪念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发表20周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在中断多年的训练后,各省、市、自治区队重新组织和整顿队伍参赛。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启动信号。鼓舞着排球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工作人员。
7月,日本女排来访,给中国排球带来了新的信息,周总理观看了比赛,从中看到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拉大了差距,长期缺乏系统的训练,队伍青黄不接,严重的后果突出的反映在来年的世界锦标赛上。
11月,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足、篮、排球要在3至5年间能达到一般国际水平的要求,在国家体委王猛主任主持下,召开了“全国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会议上排球作了三件大事,开始了中国排球史上的重大转折。
一,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明确赶上去的目标和方向;
二,提出:“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积极防守,发展高度,加强配合,实现快、准、狠、活的技术战术指导思想”;
三,狠抓青少年队伍的建设,立即组织各种形式的集训大会战。
1974年10月,第7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在墨西哥举行,在23支队伍中仅获第14名,这是建国以来参加世界锦标赛最低名次。中国女排的教练员李宗镛。运动员有徐利云、许秀梅、吴国英、葛维萍、曹金秀、张青茹、梁赐惠、范桂香、刘蒂、于立文、齐丽霞、那小平。与1962年参加的世界锦标赛相隔12年,全部都是新人
袁伟民出山 遴选新人
1975年第3届全运会结束后,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排球教练员委员会会议,一致通过了对袁伟民、戴廷斌担任国家女排、男排教练员的提名,并报国家体委审批同意。
1976年6月,新组建的中国女排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短期训练,迎战来访的日本日纺队,取得全胜。于10月首次访问美国,同美国队比赛6场皆胜。中国女排连战告捷,开门见喜。
1977年11月,第2届世界杯女排赛在日本举行。中国队教练员是袁伟民、韩云波。运动员是:曹慧英、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陈招娣、杨希、王爱香、齐丽霞、张洁云、林辉、沈散英、许秀梅。她们获得第4名的好成绩。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在预赛中战胜了日本队,这也是自上世纪日本队获得世界冠军以来,中国队第一次战胜日本队。
女排打头炮 应该先上
1978年2月,全国排球工作会议在福建漳州召开,徐寅生副主任主持会议。会议讨论和制订了中国排球的三年、八年发展规划;研究今后几年的工作部署,提出尽快夺取世界冠军的奋斗目标。
徐寅生指出:“要敢于拿世界冠军。我们要有不把排球搞上去死不瞑目的决心。三大球中排球应该打头炮,应该先上。”
1978年8月,第8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列宁格勒举行。中国女排基本上是去年参加世界杯赛的人员出战,只是由韩晓华替下王爱香。中国女排7胜2负获第6名。这届比赛的前6名,除古巴队优势较大外,其余5队实力相当。其名次是:古巴、日本、苏联、韩国、美国、中国。中国队仍是经验欠缺。
亚锦赛夺冠 冲出亚洲
1979年,中国队在出访日本、罗马尼亚的比赛中成绩喜人。最重要的比赛是12月在香港举行的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这是一次世界水平的角逐,日本队曾分获6次世界冠军和亚军;而韩国队获得6次季军。中国队力挫群芳,荣登榜首,实现了“冲出亚洲”的夙愿,打开了“走向世界”之门。
这届亚洲锦标赛夺魁因启用郎平而效果显著,中国女排进入强攻和快攻并重的“两条腿走路”的时代,引起了世界排坛人士的关注。
1980年,中国女排已臻于成熟,正如袁伟民后来讲到的:“据当时中国女排的年龄、技战术、身体状况及斗志各方面看,是一次宣战的佳期。”但这一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政府没有派队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1981年3月,中国女排在香港再夺第3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并获得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女子世界杯赛资格。
就在中国女排夺得亚锦赛冠军的前不久,中国男排也是在香港夺得亚锦赛冠军和世界杯的参赛资格。中、韩男排决战,中国队在先输两局的逆境下,斗志不减,一鼓作气,连扳三局,反败为胜,让亿万国民昂首挺胸,扬眉吐气。
当夜,北京大学和周边院校的莘莘学子拥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以示庆贺,并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印证了一场排球比赛的胜利,远远超出了排球、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也深深地激励中国排球选手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国争光。
1981年7月,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女排两度遭遇1978年世锦赛冠军古巴队,循环赛时表现失常以0比3告负;在冠、亚军决赛时以3比0胜出,对即将开始的世界杯赛的最强对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马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