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人练没人教有训练没科学 中国女子中长跑怎么了?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15:49  大连晚报

  ■特派首席记者 孙卫东

  本报柏林电 昨天的女子1万米决赛,成了柏林奥林匹克中心最受关注的项目,肯尼亚选手瓦伊萨在最后时刻逆转埃塞俄比亚名将得法尔,看得德国观众大呼刺激——而就在她们冲刺的那一刻,中国唯一一名参赛选手张莹莹还在努力追赶,她已被“套”了一圈。坐在我身边的,是和我同住一个酒店的新西兰资深田径记者埃德蒙,他看着张莹莹努力地奔跑,意味深长地向我们说了一句话:“中国的女子中长跑,到底怎么了?”

  有项目没人练

  众所周知,女子中长跑曾是中国田径的优势项目,1993年斯图加特田径世锦赛,中国的中长跑“马家军”震撼了全世界,王军霞、曲云霞和刘东分别夺得女子10000米、女子3000米和女子1500米三枚金牌。这也是中国女子中长跑最辉煌的时期,后来虽然有邢慧娜夺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金牌,但毕竟那次夺冠只是昙花一现。到了这届柏林世锦赛,中国仅有张莹莹一人参加女子10000米这一个项目,那还是因为她本想报名马拉松,年龄不够,从锻炼年轻队员的角度考虑,报名来凑数的。

  似乎中国女子中长跑开始陷入“没人练”的尴尬境地。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待遇低,训练苦,成才的周期长。这让很多好苗子选择了其他道路。以辽宁队为例,队里曾达到奥运10000米A标的宋晓雪,很有天赋的女子3000米障碍跑选手刘念,都因为个人原因最终选择了去上大学,终止了运动员生涯。一位国内的教练曾感叹,现在选一个好苗子太难了,就是你看好了,人家也未必会来练。如果继续这种局面,再过几届世锦赛,可能连跑在第18位的张莹莹这样的运动员都看不到了。

  有人练没人教

  在女子中长跑项目上,好苗子与好教练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出成绩的两个基本条件,似乎少了哪一点都不可以。像参加本届万米决赛的张莹莹,虽然现在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她只有19岁,还是一名年轻队员,有了好苗子,下一步的张莹莹该怎么办呢?

  如果让一名有潜质的年轻队员有更长足的发展,必须有好的教练培养。马俊仁只是那个时代的奇迹,而后的王德显过于粗暴,老教练毛德镇虽然让王军霞成为奥运冠军,但他已经逝去。现在的国内,一些年轻的中长跑教练成长缓慢,这和我国的一些待遇保障有关。

  在毛德镇去世后记者与一名年轻教练交谈时,这位年轻教练曾说过,毛德镇作为一名奥运冠军的教练,成绩卓著,但在退休后的待遇方面却让人寒心,从住房和生活条件看,根本无法与他的贡献和地位相称。这只是一个侧面,但从中反映出我们的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也许正因为从正常的途径无法让教练有保障,所以才有了王德显扣留队员比赛奖金事件的发生。

  所以加快年轻教练的培养,已经是当务之急的一件事。

  有训练没科学

  中国女子中长跑成绩长期徘徊不前的背后,大概和训练手法的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本届世锦赛上,当介绍中国女子中长跑时,国际田联竟然根本没有提到1993年斯图加特的辉煌,因为在他们眼中,马俊仁的成功不是科学训练的结果,而是一种接近于残酷的训练手段所取得的成功,这大概和奥林匹克的宗旨相悖。事实上,中国女子中长跑的训练现状,懂科学的少,只知大运动量练的多。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很多事实报道。

  曾经的“卖奖牌”冠军艾冬梅,面对电视机镜头露出她那双因为超负荷训练而导致严重变形的双脚,让人心痛,而孙英杰哭诉自己被教练抽耳光和体罚的时候,又让人愤懑。长期以来,中国女子中长跑依旧奉行一些“土训练法”,强调吃苦但不知放松,勒令服从又不懂沟通,结果练坏一批,吓走一群。

  另外,恢复手段的落后也是问题。马俊仁的训练方法充满争议,但他的一套膳食理疗方法并非完全一无是处。2004年雅典奥运会出了个邢慧娜,但自此以后,只听到过她伤病缠身,然后渐渐销声匿迹。中国运动员在退役后出现这么多让人痛楚的伤病,难道训练手段的不科学就没有责任吗?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年柏林田径世锦赛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