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术职业联赛:WMA不仅是天下第一推胸大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8月14日17:25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要想让武术重新回到历史的巅峰,就必须解决“习武有什么好处”的问题

  -朱江明

  最近武术界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武术职业联赛(WMA)的开锣,为了突出传统拳法色彩,只有使用30招打法才能得分,于是我们看见的更多是选手穿着护具,在擂台上对推胸部。这一新生事物也因此被观众恶搞为“天下第一推胸大会”。

  这次WMA的主办方是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并且由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独家组织、运营和推广。从赛事的组织运作模式来看,WMA是一个商业化味道浓厚的武术赛事。

  和去年CCTV的《武林大会》分门派较量比武不同,WMA忽略门派,以俱乐部为单位进行比武,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比武大会。

  散打比赛的没落

  武术界对于武术竞技化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派认为武术的本质就是格斗。格斗术目的就是杀死对手或者让对手更容易被杀死。这派认为武术比赛必须走实战路线,充分体现出武术格斗的实战性。

  散打比赛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产物。散打比赛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为主要进攻手段。还有防守、步法等技术,双方可以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1979年散打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由于散打运动对抗性强,实战性高。也是军警系统近身格斗的主要培训手段之一。

  然而散打运动的开展却并不顺利,尤其是2004年散打王争霸战停赛对散打运动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散打运动之所以未能变成一个商业化成功的项目,其中症结所在就是技术特点不明显,虽然实战性较强,但是与国际近年来冒起的搏击比赛如MMA、K1、PRIDE相比,对抗的激烈性和可观性都远远不如。

  散打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快摔技法摔倒对方得分,然而近年来格斗技术发展的突破性成果就是地面技术的普及应用。像MMA一类的比赛往往在倒地后,还要继续运用地面技术进一步锁死对方才能获胜,地面技术的普及使得此类比赛的过程更加刺激。这就是为何近年来格斗爱好者普遍对散打比赛不太感冒的主要原因。

  不光观众不买账,武术界不少老人也对散打比赛非常不感冒。尤其是传统拳的师傅们普遍认为散打运动就是个拳击、踢腿加摔跤的怪胎,武术中的技法招数不能在散打运动中体现出来。为此曾经爆发过无数次的口水战,最后说急了,大家上擂台。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传统拳练习者走上散打擂台的颇多,战绩却并不光彩,甚至可以说是全军尽墨。传统拳的代表们往往能够找出各种原因来解释此事,例如规则限制了技术的发挥、参与者都是业余选手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或者练习器材。然而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武术的爱好者们已经多年没有参与过真正的擂台搏击了。1949 年之后不少传统武术门派曾经参与封建道门活动或者与敌特有关联而受到处罚。文革期间,传统武术更是被列入封建糟粕之列,民间武术家不敢公开传授武术,有些传统拳种就此消失了。

  把传统融入格斗的努力

  传统武术往往与当年创立这个流派风格的格斗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以笔者学习多年的咏春拳来看,这种拳术在平地的格斗中并不占有多大的优势。然而如果仔细研究咏春拳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这门拳术的武术家主要是藏身于红船戏班中的反清义士,在小船中格斗,咏春拳的威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传统日本武术中存在一门名为御前捕的技法,现在合气道和柔术中仍然有相关的练习。御前捕的技术主要流行于日本幕府将军家族中,其作用是主公在接见臣下时遭遇袭击的防身术。然而在现代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场景,这门技术基本没用了。

  散打脱离传统武术的范畴之后,变成了一门没有文化根源的竞技体育运动。观赏性又远不如现代的各种无限制综合格斗比赛,赛事的号召力每况愈下。到2004年,散打王争霸赛因为没有了赞助企业而停办,武术界才开始意识到应该出现一种真正能够体现中国武术传统美感的擂台比赛,以替代日薄西山的散打运动。

  体现武术美感的比赛并非没有,全运会、亚运会上的武术套路比赛便是其中的代表。武术套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练习方式,为了方便武术学习者记忆,师傅往往会将各种攻防动作编排成一个武术套路,这样一整套打下来就能基本熟悉一个流派的攻防招数。共和国建立初期,为了保存和整理传统武术招式,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传统拳套路编辑整理工作,并且对其进行了标准化。武术套路比赛便是以这种标准化后的套路动作编排为依据的一种运动。

  运动员在裁判前或空手或持器械,表演一整套的武术套路,裁判根据运动员所做套路的难度系数以及动作是否符合规范进行打分,最终评出结果。此时的武术与跳水、体操、花样游泳并无任何区别,变成一种非常和谐的非对抗性运动,这无疑导致背离了武术原本存在的逻辑。

  套路表演项目和散打其实是武术运动发展的两个极端,前者过于强调美感,而后者过于强调对抗性。走入极端片面的结果便是这项运动的可拓展性变得很有限。散打运动的举办者也曾经费尽心思想让散打变成一项商业化运作成功的体育赛事,除了效法拳击运动增加性感的露大腿举牌少女之外,还效法美国职业摔跤运动给选手起诸如“飞天蜈蚣”或者“牛头豹子”之类的绰号。然而这种小打小闹的改进却不能改变散打运动已经脱离了中华武术根源的事实。

  中国人的习武热情

  2004年的散打王停赛后,两个新的武术发展动向出现:一个是电视台组织的武林风或者武林大会类的传统武术对抗比赛;另一个则是民间的商业性比赛,尤其是港澳地区举办的各种武术国际比赛层出不穷。

  笔者曾经作为香港某个国际武术大奖赛的组织工作者参与了三届的比赛活动,这种比赛的特点是所有参赛选手必须自行承担参赛期间全部的费用(如往返交通、食宿等等),并且要缴纳参赛费方能参加。以每名选手在香港参加3天的比赛来计算,平均每人消费3000元以上。尽管如此,几乎每届都会有几千名参赛者参与这个比赛。而且大多数只是民间的武术爱好者,他们参赛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比赛认识更多的同好,并且改进自身的技能。

  由此看来武术并不是一个式微的传统运动,反而已经进入了发展迅速的阶段。由于此类比赛的组织者包括了国家体委相关的领导层,在工作中他们也对于这种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次在赛会现场笔者与某位资深武术裁判聊天,他提到现今武术运动的民间发展超出了体委相关机构原先的预期,从这种赛会中能够看到的传统武术套路就远远多于国家规定武术套路的总数。这类赛会成功举办无疑给了相关决策层很大的信心。

  电视台的武术对抗比赛也揭示了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真谛:必须与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

  有的专业武术工作者对于《武林风》之类的电视武术对抗赛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这种比赛暴露了民间武术选手格斗能力低下,缺乏擂台实战意识的弊端。

  但武林风却采用了许多讨巧的办法,比如选手在动手前加演滑稽短剧,说明俩人结梁子的原因,然后再上擂台。因此擂台上的选手尽管打不过专业散打运动员,收视率却是异常成功。人民群众真正在电视中看到了传统武术对抗的一面。中国武术从那一刻起不再是电影中的飞檐走壁,也不再是公园中老人的健身操,变成了一种真实存在的对抗性运动。

  WMA为什么还不够精彩

  这两种武术界自发形成的发展动向成了今天WMA策划者的行事依据,只有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并且依托民间武术爱好者群体的资源才能让武术比赛真正实现商业化。WMA比赛的主办方除了武术体育界之外还有中央电视台,而参赛的主体则是俱乐部而不是过去散打比赛的省队。

  WMA比赛第一轮的表现并不能够让观众满意,由于限制了格斗技法的使用,WMA的观赏性并不算好,甚至还未超越《武林风》。为什么存在这种情况?是WMA的设计者不明白可观性的重要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武术发展的本源:为什么要学武术?中国古代并不存在如中世纪欧洲或幕府时代日本那样的专业骑士武士阶级,在中国的传统政治生活中,武者的地位远远不如科举考试成功的文人。然而有句古话却是:“穷文富武。”

  习武需要更大的场地,投入资本购置练习器材以及相关的营养支持,要想培养一名武者的投资其实远远大于一个进士。为什么古代中国人要干这种投资大获益小的事情?

  中国古代的武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保护一个区域的安全,以内家形意拳为例,这种发源自山西的内家拳术高手无不被晋商钱庄搜罗作为保护钱庄以及往返运送银两的镖师。类似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广东,武术家黄麒英(黄飞鸿之父)是广东当地的团练,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民兵队长。

  现实的经济需求中武术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作用。所以要想让武术重新回到历史的巅峰,就必须解决“习武有什么好处”。WMA通过商业化运作可以让更多习武的人获得财富和声望。但由于常年的低收入,现今的参赛者其实并不具备参与强对抗比赛的体能和技术。

  WMA的组织者自然深知现在国内普遍素质如何,为了避免出现严重的运动意外,刻意地通过规则来规避这种风险。打死打伤了人,联赛乃至于武术格斗事业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于跆拳道运动中,在不少武术界人士眼中跆拳道的实战性很差。很多具有大杀伤力的招数在跆拳道中都不存在。实质上这并不是因为韩国人没有创造大杀伤力招数的能力,在古典跆拳道中狠毒的招数并不是不存在。只是这项运动的创立者为了避免太大的运动伤害,刻意阉割掉了大部分具有杀伤力的招数。然而这丝毫不影响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人们都知道中国功夫有李小龙、李连杰这样的高手,也知道空手道有大山倍达这样的无敌金刚。然而跆拳道却是一项没有英雄的格斗术,但它的传播却是成功的,甚至成了奥运会项目,而且这是一种好看的运动。

  没有列入奥运会项目的日本空手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得也很成功。空手道是一种和中国武术发展极为类似的运动,空手道也存在类似武术套路表演的比赛形式,也有极真空手道这样的强对抗性格斗比赛。

  在WMA出台之前曾经有人猜测这是一种跟极真空手道类似的比赛项目,现在来看至少有两点这两项运动的规则是很像的。

  极真空手道同样不分公斤级别而且禁止击打头部和下阴。但极真空手道的对抗性远比WMA要强得多,极真空手道比赛要求选手不穿戴任何护具直接徒手对抗,比赛中击倒率是相当高的。

  极真空手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在于创办者为格斗金刚大山倍达,他用无敌的几百场比武记录证明了这种运动的实战性。

  可惜中国已经很难找出一名武术家具有大山这样的号召力,如果WMA在设置的时候片面强调实战性,很可能会再次发展出一个不带护具不许打头的新散打运动出来。这样的结果自然不是WMA运动创立者的初衷。

  WMA第一轮的赛事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形态,正是由于赛事的举办方显然希望降低这种比赛的参赛门槛,能够让这个比赛更快地在民间普及起来。因此赛事举办方可以允许较低水平的低烈度对抗在赛事中出现,反正即便是同样低水平表现的《武林风》等节目收视率也不错。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保证这项运动的发展壮大。

  由于WMA现今只是刚刚开始,到底能走多远仍然有待市场的检验。这种类型的比赛提供给那些在武术学校学习的子弟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运动明星。嵩山脚下有不下千家的武术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除了极少数如王宝强一样的幸运儿成为影视明星之外,大部分仅仅能够成为保安或者影视替身,有些甚至沦为讨债公司或者夜总会的打手。W MA的赛制可能让这些年轻人有机会获得金钱和荣誉。

  泰森和乔丹都是依靠自身的运动天赋成为美国梦的代表,中国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已经破除了自古高考一条路迷信,却仍然缺乏多元化的渠道让年轻人取得成功,WMA,也许正是另外一种可能。

  (作者系香港国际武术大赛组委会主持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年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WMA 武术职业联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