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志愿者就没有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文教委员会主席何振梁认为,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在一个场馆地下停车场里,一位年轻志愿者的微笑、周围冰冷的钢筋水泥与汽车、楼上场馆内的人声鼎沸,这一画面的强烈对比让我震撼,他只是默默地、安心地站在那,面带微笑,尽心尽力地为他人服务。”这是他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感受。
曾担任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经理的大卫·布雷特,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志愿者外籍顾问,他认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是杰出的、认真的、有激情的,并且是他见过的准备得最好的。
【现在】
奥运结束 志愿工作不停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菊是一名“明星志愿者”,这位来自北川的羌族女孩,作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志愿者代表,接受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的献花。她表示,自己会一直做一名志愿者,无论奥运会是否已经结束。
像李菊这样,奥运会结束了,依然在做志愿者的不在少数,现在人民大学读大三的陈圆圆就是其中一员。“我从大一开始就在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学会文化助残部。我曾经去支教过,还去过北京聋人学校服务。”
奥运会期间,陈圆圆在双榆树做城市志愿者;残奥会期间,她在奥运村做赛会志愿者。“其实很多人最初做奥运会志愿者都是一时新鲜,等过几天新鲜感过去了,就只能靠责任感撑下去了。这对提高我们的责任感和吃苦能力很有帮助。”陈圆圆说。
尽管奥运会已结束,但陈圆圆还在为运动员服务。“残奥会期间,我在残奥村里认识了一个外国的轮椅篮球运动员,直到现在我们还会靠电话、网络联系。”
而在残奥村的那些日子,也让她学会了更多与残疾人相处的方式。“奥运会结束的这一年,我经常会去聋哑学校服务,这些残奥会中获得的经验,让我能更好地跟那些孩子相处。”
【未来】
应聘碰壁 经验成致命伤
对于还在上学的陈圆圆来说,做奥运会志愿者是她的经历之一,是一笔财富。但对于要找工作的王璇来说,却变成了应聘时的“短板”。
王璇承认,奥运会志愿者的经历让她增加了自信,与人交流方面也有了进步,不过这些在招聘会上,似乎都不如记录在案的工作经验重要。
“我要上大三的那个暑假,同学们在找地方实习,我在做‘好运北京’系列赛事志愿者。我要上大四的那个暑假,大家基本都找好了固定的实习单位,准备毕业后转正,我在做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后来找工作时,我总是在工作经验这一栏被卡住。”北京工商大学新闻系的王璇说。
“曾经想过当志愿者会对找工作有帮助,现在才知道没有什么特殊照顾,没有面试官会问你做没做过奥运会志愿者,没有工作、实习经验的话,人家一般是不考虑的。”王璇说,自己一直想问一个问题:“能有针对志愿者的招聘会吗?”
当然也有人因为志愿者工作做得出色被单位录用的,“我们有个同学叫王松,因为奥运会期间表现比较好,被首钢总公司留下,不过同去的所有志愿者里,好像就听说了这么一个例子。”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田颖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