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字号教练甘当深圳孩子王 郭汉琴打网球改变人生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7月18日07:28  深圳商报

  国家队教练,相信在很多人心里,这个名号就是一圈让人望而生畏的光环,意味着无上的权威和水平。但是在深圳,却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放下了国家队的教鞭,毅然选择了在体育方面曾经“一穷二白”的深圳。他们不再是在竞技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拉起孩子们的手后,他们甚至不得不变得“婆妈”。但是谁说,儿女情长就不是英雄?

  郭汉琴

  打网球改变人生

  下午5点,太阳还未落山,午后的暑气还在蒸腾,网球场上更是挥汗如雨。但是,郭汉琴教练的网球课才刚刚开始。记者采访的这天,跟郭教练练球的是位叫做陈叶的女孩。陈叶去美国读书多年,每次假期回深圳,都要到郭教练门下“提升一下技术”。如此炎热的天气,女孩每天不辞辛苦地从南山背着球包赶到福田。是什么,让她认准了郭教练?“郭教练教得好,而且很耐心”,陈叶的回答一下子道出了郭汉琴“金牌教练”的看家本领——水平高、懂教学。

  郭教练的水平有多高?没跟她学过球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光看看她网球生涯的经历,相信就没人对她的能力提出质疑。“我是1975年的全国女单冠军、女双亚军。第七届亚运会,我和队友夺得了团体的亚军。退役后,我就当上了教练。中国备战汉城奥运会的国家网球集训队,就是我带的。在我带的队员里,有全国最高级别网球联赛的冠军。”郭汉琴没有赶上网球大热的好时候,她那个年代,大满贯是遥不可及的梦。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网球。“算下来,我跟网球打交道已经整整46年了。”年届花甲的郭汉琴笑着说,那是一种不可割舍的感情。

  从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到网球运动刚处于萌芽状态的深圳,其间巨大的落差没有让郭汉琴却步。此后,她成了深圳网球俱乐部的一名教练,开始了跟孩子们打交道的日子。“从最基础的动作教起,跟我们带国家队的高水平运动员肯定不一样。”郭教练说她最大的心理转变就是忘记了金牌的诱惑,变得知足且快乐。“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就特别高兴。我的第一批学员,现在都已经年过三十,但是其中的不少人还时不时会回来看我。这种感情,是我最大的收获。”

  郭汉琴带过的深圳孩子,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佳绩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跟记者说起自己的成就感,她却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那个孩子现在已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了。但是当年,刚跟我学球的时候,他在初中里的成绩一点儿都不突出,性格还有些孤僻。爱上网球后,这孩子才变得阳光和积极,学习成绩提升得很快。后来他告诉我,当初要不是学上了网球,他很可能就跟着街头的小混混学坏了。”网球,强壮了孩子们的体质,更改造了他们的心灵,甚至影响了一生的轨迹。在郭汉琴看来,这是她甘当“孩子王”的最大乐趣。也正是因此,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的郭教练却依然活跃在孩子中间。

  李志强

  最牵挂弟子安危

  第一次见到李志强,是在大运文化骑行队伍结束46天行程抵达深圳大学的那一天。作为这支特殊骑行队伍的总教练,李志强悬了一路的心总算放下了。后来有人告诉我,每天骑行结束后,队员们都休息了,他却要将队员们的自行车一辆一辆地仔细检查才放心,小到一粒沙子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种细致,源自李志强数年如一日的习惯。“孩子们的安全,是我最大的责任。”李志强说。

  以前的李志强可不是这样的——当运动员时,他是国家数一数二的顶尖选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冠军拿了多少都记不住了”;当教练时,他是国家自行车队的掌门人之一,负责女子中长距离的国家队训练任务。众所周知,女子中长距离是中国自行车实力最强的项目,他带的队伍拿过亚锦赛的冠军。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教练员,李志强都做到了“全国一流”,他怎么会为自行车刹车皮里的小沙粒而操心?

  但是,身份的转换,让李志强学会了另一种思维。“做了一段时间国家队教练后,我选择了继续深造。带着多年的积累和刚刚充实的理论知识,我来到了深圳。”在李志强来深圳之前,深圳的自行车运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是他靠自己的运筹帷幄,让自行车成为了省运会的比赛项目;是他靠自己在业界的人脉,迅速组建起了一支队伍。“我记得当时我的手里只有两名队员。”李志强没有多说初始阶段的举步维艰,但他清晰地记得1999年12月30日,全世界都在迎接新千年的到来,而他却带着队员去昆明集训。结果,碰上了航班延误,他们在机场里迎来了新千年……就是这两位队员,在后来的半年里为深圳赢下了3个全国冠军和1个青年比赛的冠军,让“深圳自行车队”的名号甫一面世便威震四方。此后在省运会上,李志强和他的弟子们又让自行车界“地震”了一回——他们囊括了青少年组所有的18个冠军!

  看似同样是训练、比赛、争金牌,但李志强说,带孩子们训练的责任甚至要重于率领国家队。“家长把孩子送到我的手上,我不能让孩子有一点儿闪失啊。”所以李志强的心在这么多年里越磨越细。他说:“我自己的孩子跟队员们同时摔倒的话,我肯定第一时间去扶队员。”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也接触了几位李志强的得意门生。这些队员有些已经退役了,但跟李志强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尊重和依恋却远远地超越了师徒关系……

  吴克强

  “冰球梦”深圳起飞

  “要想请吴教练私下指点,那费用可有点儿贵,谁让他是国家级的教练呢,水平就是高。”在海岸城滑冰场,记者碰到了刚刚从吴克强教练冰球训练班“下课”的孩子。说起吴教练,孩子们的景仰之情顿时“泛滥”——在冰球属于“稀罕玩意儿”的深圳,居然能找到原国家队的教练!而且,人家还在这儿兢兢业业地为孩子们“扫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

  吴克强教练说话很快,声如洪钟,一看就是个爽快人。“我当了13年的冰球运动员,当国家队教练当了六七年。我带的那拨队伍牛啊,拿了当年亚运会的冠军”,吴教练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当年他和弟子们曾让亚洲的“冰球老大”日本队俯首称臣,“现在我们跟日本队的水平差距可就大了。”吴教练的话里有壮志未酬的遗憾,很显然,他来深圳是怀揣着一个梦的。“1993年,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南下了。当时在天安那里有一片冰场,我也教孩子们打冰球。那时候我就发现,深圳喜欢冰球的孩子真不少,这块天地大有作为。”但是,吴教练“北冰南展”的梦还未成形,很快就遭遇迎头痛击——冰场倒闭了,后来他和朋友一起投资的公司也难以为继。“我那个公司的投资也跟冰上项目有关,说到底我就是想在冰上大展宏图。但是,钱都投进去了,却打了水漂。更受打击的是我的雄心。”吴教练说,他的“冰球梦”在深圳炎热的阳光下,几乎蒸腾得消失无踪。

  是海岸城滑冰场给了吴教练“再做一个梦”的机会和勇气,只是这一次,他的脚步更加稳健。“我还是从教孩子们开始吧,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冰球才行。至于什么时候能带出好苗子,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吴教练说,虽然现在喜欢冰球的深圳孩子越来越多,但大多数都只是消遣。“在北京,业余训练的孩子们一周至少也得上4次课,但是深圳的孩子一周才来一次,强度远远不够。”吴教练在专业领域的“野心”,就在他这种隐隐的担忧里暴露无遗——那是一个专业教练掩藏不住的遗憾。

  尽管如此,吴教练现在毕竟还是换了一种心情来对待冰球。冰球之于他,不再是通往辉煌殿堂的荆棘路,而是发挥余热、乐得其所的享受。雷厉风行的吴教练带起孩子来,就显示出了专业教练的高素质,耐心且细致。“不管孩子们将来打不打冰球,我都不能让他们的动作拿出来不规范。要不人家说是我吴克强带出来的,那可太丢人了。”吴教练的爽朗笑声回荡在冰面上,经久不散。(本报记者 吴 吉)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