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藏登山学校成立十周年 尼玛次仁守望雪山(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7月05日14:00  北京晚报

  

  7月10日,是西藏登山学校建校10周年的日子。

  6年前,坐在记者面前的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看起来还有点腼腆、羞涩,那时他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开始在登山界崭露头角。6年后,他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的洗礼,成为西藏登山队的队长,被誉为中国的“登山教父”。他精心打造的西藏登山学校历经10年风雨,已成为中国登山健儿的摇篮,打破了外国高山服务人员长期垄断国内高山探险服务行业的局面。对于尼玛来说,他为雪山而生,为中国登山事业而生。他所要做的,就是用一生来守望雪山。再次坐在记者面前的尼玛,沉稳持重,运筹帷幄,向记者娓娓道来他的登山,他的学校,他的学生,他的未来。

  随时面对死亡威胁

  如今,大家都称您为登山教父,对此您怎么看?

  我个人一直不这么认为,这毕竟有点过吧。(笑)

  那您喜欢别人怎么称呼您呢?

  还是校长吧。把这些小孩子培养出来,我感到很欣慰。

  听说您曾是射箭运动员?

  我老家在昌都,父亲去世得早。我很小就上山砍柴,从小就热爱雪山,希望当一名登山运动员。雪山神秘而美丽,在雪山中,人与人没有隔阂。”后来没当成登山运动员,却被射箭队留了下来,当了射箭运动员。但我登山的梦想还在,我刻苦学习英语,从另一个渠道来接近登山。终于,体育局领导看到我的英语特长,1989年把我转到了西藏登山协会工作,担任进山翻译联络官。从此,我总算和登山搭上了界。

  您反复说过,登山是一个高危的行业,那您为何如此执著呢?

  雪山神秘而美丽,永远给人诱惑。登山是高危的,但危险又是可控的。要更安全地登山,就必须有组织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西藏有这么丰富的登山资源,因此需要有高素质的登山服务的人才队伍。现在登山很普及了,这和西藏登山学校有很大关系。想到这个,我就很欣慰。

  您提到过1994年是您的人生转折点,那次随西藏登山队去阿尔卑斯山考察,使您对登山有了新的认识?

  对,那次登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法国的登山特别完善,滑雪、攀冰、攀岩都做得很专业。法国之行使我对登山的意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高山服务,所以我提出来,要培养中国自己的高海拔的协作人员。法国回来后,我就招收了11个学生,准备办培训班。后来,这11个人都成了翻译。

  能不能说说你在登山中遇到过的危险?

  登山哪有不危险、不受伤的?选择了这个事业就要随时面对死亡。我最严重的一次受伤是在法国。2000年,我在那里学习向导。一天,我充当向导,带法国教练外出攀登cosmic山。回来的路上,路很陡,没有固定的绳索,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岩石去保护。结果一不小心,从4米多高的岩石上摔下来了,幸亏教练及时保护住了,要不然就没命了。当时我昏迷了30多分钟吧,醒过来一看全是老外,我都想不起来是在什么地方了。后来右耳后缝了8针。

  2003年,您首次登上珠峰,后来又登过吗?

  登过。这6年里,我个人两次登顶珠峰。还一个人上过8500,这比登顶的难度还大。我当时想登珠峰,简直是生死不顾。(笑)当然,最让我高兴的还是这些年,学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都成长起来了。

  北京奥运会珠烽火炬传递,您是第三棒火炬手?

  对,但我更高兴的是我的6名学生也承担了登顶的任务。次仁旺姆是最后一棒。

  当时您还是新华社的特约记者,做记者的感觉如何?

  就是拍照片,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不过,我去年的一组照片获得珠烽全国摄影大奖赛金奖,还是很高兴。

  365行从此多了一行

  6年前我采访您时,您曾说,不出几年,你将培养出中国的夏尔巴,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笑)实现了。2005年第一批学员毕业时就实现了。如今,已经毕业了4批学员。他们登山技能全面性更强,但服务意识可能还差点。这方面还需要提高。10年过去了,学校已培养了150多人,不少学员成为了登山界的精英。像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最后一棒,被誉为“圣女”的那姆次仁,她就是学校的第三届学员。

  您曾开玩笑说,如果没有登山学校,很多学生可能还在种田。登山学校使一大批孩子有机会接触了世界,接触了另一种生活。

  他们开阔了眼界,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职业。天时地利人和使得这个学校顺利建立、发展,使高山探险、高山协作这个职业成为可能。365行从此又多了一行。(笑)

  参加珠峰圣火传递的次仁旺姆说,您就像她的父亲。很多孩子也有相同的看法,您是如何扮演父亲角色的?

  学生们心里都有这种感觉吧。学校是全免费的,吃喝拉撒睡都要管,他们产生这种感觉很正常。其实,我倒是把他们当成弟弟妹妹(笑),你看我也不老吧?

  不过,登山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听说您曾“挥泪斩马谡”?

  生活上我关心他们,但学校的管理上不严不行呀。在学校里面,我非常严格。学校有很多规定,比如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谈恋爱。以前有个班长,我发现他抽烟后,就把他开除了。当时他们同乡的人都跪下来求我把他留下来,但我觉得不能开这个口子,还是把他开除了。因为我们长期在高海拔工作,肺非常重要,而抽烟是有损肺功能的。

  一个双赢的选择

  奥索卡是学校的重要合作伙伴,您是如何和他们结缘的?

  说起来很巧。1998年年底的时候,奥索卡总裁汉斯到西藏来参加一个徒步活动,我做他的英文翻译。我们俩在活动途中聊起办学校的事情,汉斯敏感地认识到,这是在中国推广登山运动、进而推广奥索卡产品的好机会。于是,我俩一拍即合,奥索卡就成了我们重要的赞助商。

  奥索卡对学校乃至中国的登山都给予了巨大支持,您如何评价?

  汉斯特别有眼光。如今登山学校和奥索卡实现了双赢。可以说,就是因为汉斯有这个眼光,中国的登山事业有这么大的发展。而奥索卡也成为了国内户外品牌的佼佼者。

  夫人全力支持他

  关于您的登山经历报道颇多,但很多读者还很关心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的日常生活,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家庭?

  我夫人在民航局做地勤。是在西藏大学认识的,当时我去她班里研修。后来带团出国经常见面,一来二去就……哈哈。

  您夫人支持您登山吗?

  支持。一直支持。法国受伤回来后,她吓了一大跳。但我也没讲得太细,再加上手术又做得很成功,我的伤口基本看不出来,所以她也继续支持。

  您女儿都15岁了,您希望她踏上登山之途吗?

  她肯定不会登山,因为她不爱运动。

  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您的车号是8848,手机号也是8848?

  对,网站也是8848,办公室座机也是。这表示,我站在了8848米的高峰上。

  除了登山,您还有什么业余爱好呢?

  最喜欢的是摄影。登山的时候,在大本营喜欢聊天、听音乐、写日记。

  继续传播登山文化

  您对学校有何展望?

  去年在学校建了登山博物馆,这实现了我的最大愿望。下一步要继续传播登山文化,普及高山探险。登山是不分年龄层次的运动,很多人可投入,走进大自然,欣赏不同高度上不同的风光。

  如今您还是西藏登山队的队长,您的舞台更宽更大了。

  担子更重了。西藏登山队是体育战线的一面旗帜。我要接好这个班。接下来我要做好几件事,一是普及、推广、引导中国的登山运动,尤其是高山运动。五一和十一的登山大会就是一个平台,引领全国的登山爱好者加入高山探险。二是加强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海拔登山。三是建立救援体系。喜马拉雅登山沿线很长,没有完善的救援体系。现在,学校和登山队已经间接地从事这项工作。四是要开发山峰,利用山峰资源。

  很多山友都视您为偶像,您对他们有何寄语?

  中国的高山探险起步晚。业余登山者,应多参与培训,基本功要扎实。我带队时有时候发现有些业余登山者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其实,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中国的山友们,千万别急于求成。

  本报记者 刘垚 文并摄J156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西藏登山学校成立十周年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