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艺术体操能否走出“围墙” 需培养爱好者走大众路线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10:30  中国体育报

  有着“地毯上的芭蕾”美誉的艺术体操,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历史性地获得集体项目亚军。遗憾的是,刚刚在上海结束的全运会预赛暨2009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比赛除了运动员、教练员和他们的亲友关注外,缺少爱好者追捧,观者寥寥。

  记者请教了一些圈内专家、教练,大家共同的感觉是,艺术体操应走出“围墙”,走向普通人,让更多的青少年熟悉和喜爱这项运动。

  从培养精英到培养爱好者

  曾有一篇探究俄罗斯艺术体操长盛不衰的报道介绍,艺术体操和花样滑在俄罗斯女孩中最为流行,家长都愿意送孩子去练。上海队主教练黄乙君呼吁,“请给孩子们一个爱上艺术体操的机会。”

  记者观察,与群众基础好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相比,艺术体操似乎是培养精英的。在沪上,除了一些高校开展艺术体操选修外,全市只有长宁、静安和浦东新区输送后备苗子,练艺术体操的娃娃不超过100人。

  有教练说艺术体操,选手的协调性、身体形态及乐感、器械感缺一不可。一般训练周期在十六七年以上,起码要过七八年选手动作才能成型。据说小队员是从三四岁开始练,二十出头才能出成绩。还有人说,“如果你是家长,舍得让孩子吃这份苦吗?”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普及面很窄,群众基础很薄弱。

  说训练苗子很难找,上海市体操运动中心主任沈利龙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孩子们对艺术体操的兴趣。尽管这项目训练很苦,初学者先要跨过压柔韧、减体重、拉韧带三道坎,但只要从兴趣入手,编些简单的入门操,在幼儿体操中率先普及,家长们或许会打消顾虑。”

  体操界元老叶振南客观地分析,“艺术体操观赏性强,喜欢的人很多,对从小培养自信心,锻炼形体很有积极作用。可现在是没有玩的地方,没有教孩子们玩的俱乐部,又谈何家长不愿送小孩去练呢?”叶振南强调,这一项目有专业器械,目前的师资力量很弱,需要考虑推出普及机制。

  从产生兴趣到喜爱参与

  由于社会认同度不够,宣传普及不够,家长怕孩子吃苦,练艺术体操的孩子便越来越少。不少教练着急:“这个现象在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一些项目发达省市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有业内人士批评,“这个项目没有走群众路线,只顾竞技,没有大众推广。”

  如何尽快改变普及面小,无人喝彩的局面?有热心人士建议,为何不能在学校开设一些艺术体操的基础课程,让大众了解和接受呢?

  黄乙君教练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上海曾掀起一股体操热。她建议在中小学甚至学前班普及艺术体操,从简单的入门动作开始,先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来缓解目前苗子少的难题。沈利龙主任说,“希望能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喜欢上艺术体操,再逐步过渡到专业训练。”前些年,为了培养后辈力量,上海在重庆办了艺术体操训练基地,参加的孩子很多,办得很红火。

  “应重新制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陆善真坦承,“这一项目的发展有待研究。在选材、普及上必须改变训练理念,过早地投入专业训练,发展技术难度,市场会越来越小。任何项目都要依托市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项目才能有发展前景。”

  走出无形的“围墙”,艺术体操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