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陈均
“人们对于欢庆胜利总是在行的,但对于巨大工程的精打细算和将它们按时完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面对现在的残酷现实,伦敦经济学院下属的大伦敦集团主管东尼·特拉维斯直言不讳伦敦奥组委的短视,他甚至拿“千禧穹顶”打了比方,“看看那个笨重横卧在泰晤士河上的‘白色大象’,花了我们近20亿美元,却毫无用处,这提醒我们不要噩梦重现。”
现在关于伦敦奥运的“不和谐”声音越来越多,甚至连英国国内都开始怀疑选择伦敦作为奥运会举办地是不是一个错误,“举办奥运会的,不应该是首都伦敦,而是另外一个更加需要城市建设的地方。”按照伦敦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看法,要想尽可能让性价比达到最佳,那么从一开始就不应该选择伦敦,理由显而易见,伦敦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会留下许许多多宏伟的体育场地,这对一座各方面设施已经相对完备的城市并不重要,也不需要。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贴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伦敦的奥运建设中,各方已经不堪重负、怨声载道,此间,科隆大学体育经济学专家普鲁斯说得更加直接:“我们大兴土木的雄心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现在力不从心了。”一直以来,每届奥运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兴建体育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投入远远超越预算,2004年雅典奥运会耗资105亿美元,两倍于其预算;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更是留给这座加拿大城市一场灾难……大兴土木、耗费巨资修建新场馆已经被证明是奥运赔本的罪魁祸首,充分利用已有场馆,尽量让私人和社会资本为奥运埋单,才是奥运盈利的最佳方案。
问题是伦敦奥运不巧撞上了金融危机,这让他们更难从私人投资商手里募集到资金,所幸英国的经济规模比较庞大,即便出现亏空,英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不会像雅典奥运对希腊的影响那么致命。现在《独立报》的一句话或许最能代表英国人的心声,“既然首相已经选中了伦敦,那么所有英国人都有义务去做好,没有别的选择,哪怕代价再大也要扛着。”